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寔关于民生的若干政论,能够引发对人类消费和资源消耗之间矛盾及其解决方法的生态思考。《四民月令》,乃乡村社会的农政规范,贯穿了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态思想。张衡、仲长统描绘的诗意栖居,充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郑玄等对自然感恩的表述,法雄关于人不可到山林猎杀猛兽的观点,都体现了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钦在《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类自身,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包括两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与人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我们在建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时,不能撇开政治、经济利益背景,抽象地构建面对自然的“类”的生态伦理学,而应当研究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功能只有着眼于人一人的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协调同一时代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不同时代的本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分配和利用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3.
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出发,着重探索并阐述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系统,认为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都未必是生态城市。而生态城市由于主要只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而还有待于发展为绿色文明城市。这样的城市,不仅要求自然是绿色的,社会是绿色的,而且人的身心也是绿色的。只有这三个绿色一个不缺,才能成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绿色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4.
生态力探究     
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发展速度和能力超越了生态力的规定,人作为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有限存在却凭借其技术能力在一定发展历史阶段出现超自然的发展趋势。因此,解决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现实的和长期的问题必须从正确认识生态力开始。本文认为生态力可进一步细分为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两种,两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此之区分能更明确地界定人对生态力发展的能力、责任和义务,要求人同时服从生态对人的选择和人对生态的选择的规律.从而为正确处理人和生态的关系、建立生态文明确立一个基本标识。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生态心理学的概念,梳理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区分了ecological psychology 和ecopsychology两个概念。同时,文章探讨了生态心理学的概念内涵和基本主张,认为生态心理学是关于心灵和家园的研究,是生态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结。而生态潜意识是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生态心理学倡导生态疗法,寻找自然的心理价值,提出治愈地球与医治人的心灵是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行健的《野人》无论从创作动机、剧作主题还是舞台演剧来说,都堪称是一部经典的生态戏剧。《野人》通过对一个林区的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失衡的灾难图景的呈现,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类蹂躏自然和破坏生态的强烈愤慨,写出了人对自然的愚昧认识,以及人对自身的戕害,也充满对人与自然和谐长存的美好理想。从生态批评视野重读《野人》,发掘其丰富的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历来被认为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必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否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态伦理哲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视野下,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必然应该有新的发展,就是环境资源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和应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发展是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在元气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人与自然之间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大自然的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生态正义关涉的是利益主体对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是否正义,既要体现代内正义,也要体现代际正义,还要体现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在法制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协调各方利益,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我们应当深刻反思、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戴维·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者,他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的社会、全民共享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倡建立以人类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但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仍然无法摆脱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的局限,具有空想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12.
漓江流域地名记录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如实反映了流域地区山川、动植物、矿产资源和自然现象等地理信息和人民生计方式、生产关系、民俗生态和民族信仰等人文情况,是漓江流域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生成关系的呈现。在漓江流域行政区划名、自然村寨名的选择和变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史信息,集中体现了漓江流域人民的民族生态观和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思想之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学的观点,贯穿在他的主要著作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以及当今人类能否正确解决环境危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与生态女性主义是否相容?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主张消解性别压迫,康德关于启蒙的看法却透出性别歧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议题是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之间存在重要关联,并将这一双重压迫的根源追溯至二元论,而康德关于人原自然、自然原文化的看法正体现了二元论思维。因此,康德哲学与生态女性主义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的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瞩目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有了生态美学的思想。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揭示了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劳动摧残人与对自然的压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早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因此,探讨精神内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突围意义更为重要。从总体上看,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的异化和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精神因子间关系的失衡,因此,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可用艺术来救赎精神和遏制欲望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中坚持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观,深切关心后现代、后工业、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生存状况与命运,用主张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应该承认差异、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建立生态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拯救人类的大家庭,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强调生活在凝聚性文化中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精神,目的在于重构一种视人与自然为宇宙组成部分的民主、和谐、生命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探讨冯内古特小说的后现代伦理对于推动人类不断进步,走向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指出这部小说体现出了一种生态意识,即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的失衡,更造成了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不但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而且使个人本身的精神高度异化。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者失去平衡的深刻忧虑及对三者达到平衡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生态哲学试图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克服生态危机,却在自然的含义和价值等问题上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处境。生态—现象学运用现象学方法,阐明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想要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原初经验,但对自然的还原仍不够彻底。马里翁的充溢现象将自然现象还原到被给予性,实现现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为反省传统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