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确立而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文化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英国被认为是贵族文化色彩最浓郁的国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背景中,他与绝大多数英国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贵族情结,并将贵族文化元素渗透融入到其戏剧创作中.文章对莎氏悲剧与喜剧中的贵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阐述了贵族文化的形成及特质的基础上,对莎士比亚的贵族情结以及受此影响的戏剧创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莎氏喜剧中的贵族人物的塑造以及莎氏悲剧中的政治精英人物的刻画,以全面解读莎剧中的贵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2.
莎氏的等级思想是他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深化对莎氏和莎剧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等级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结合莎剧实例概括了莎氏等级思想的三要素,并从审美与艺术之角度和政治思想价值与社会发展要求之角度对莎氏等级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 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 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本人对友谊的敬慕与崇拜促使他创作出大量赞美友谊的优秀诗作。仔细研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莎氏十四行诗不仅是传颂永恒友谊的不朽诗篇,更是诗人谱写的一曲追求生命长存、爱之永恒的灵魂交响乐。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本人对友谊的敬慕与崇拜促使他创作出大量赞美友谊的优秀诗作.仔细研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莎氏十四行诗不仅是传颂永恒友谊的不朽诗篇,更是诗人谱写的一曲追求生命长存、爱之永恒的灵魂交响乐.  相似文献   

7.
申欣欣 《理论界》2010,(10):139-140
李金发在中国现代艺术和新诗创作方面,都是开风气之先式的人物。他是中国在国外学习雕刻艺术并进行艺术实践的第一人,是把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引入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又是进行象征主义新诗创作的第一人,在现代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在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中,其意象的呈现颇具特点,从意象的角度对其诗歌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前年我省评选工艺美术大师十余人,石湾老陶塑家刘传同志荣居榜首,他从事石湾人物陶塑至今已60年,在漫长的道路上经历了好几个时代的风雨,是石湾诸陶塑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一人。他是一个幸存者,又是一个坚持者。解放前他已创作了人物陶塑千多件问世;解放后他无论在个人创作上,在指导选料、配釉、烧制的生产技术上,在总结石湾人物陶塑的艺术规律上,在培养年青一代的陶塑家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沿着他所走过的道路,来研究石湾人物陶塑的特点和发展,将会得到极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一九二九年底写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开始,巴金解放前后共写有八十多个短篇小说。在巴金的整个小说创作中,这是一个不小的量;与其他现代小说作家相比,他的短篇小说不但产量丰饶,且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我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说,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描写与表现始终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巴金的短篇小说正是以描写和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他曾经说过:“作为读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时 ,已对可溯源于爱伦·坡的西方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发生浓烈兴趣。明确否定托尔斯泰而肯定安特莱夫对自己创作之影响 ,昭示出鲁迅与西方传统现实主义的疏离而与西方心理现实主义的亲和。鲁迅的创作确与西方心理现实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安特莱夫一流的宗师陀思妥耶夫斯基颇多相似之处 :灵魂审问的深度 ,现代主义文学的色彩 ,复调世界的营造(对位法结构 ,人物关系的对立式组合 ,“内心对白”等)。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唯一能与陀氏对话者。但来自契诃夫的对于日常生活、平常事件开掘的重视 ,又使得鲁迅与陀氏创作的某些方面保有一定距离。这恰恰涵养了他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月兆。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月兆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月兆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曹禺与奥尼尔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宏 《中州学刊》2003,(5):77-79
对戏剧艺术形式的大胆革新 ,深沉的悲剧感 ,刻意渲染神秘气氛 ,这是曹禺与奥尼尔的相似之处。但是 ,奥尼尔是西方现代派作家 ,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 ,他尽力使自己的人物摆脱时代 ,成为抽象的人类的象征 ;而曹禺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 ,自觉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原野》的创作中成功地借鉴了《琼斯皇》的某些艺术技巧 ,从而完成了独立的戏剧人物创造。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刘可为 《南方论刊》2009,(11):99-99,95
杜尚也许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对杜尚全盘肯定,认为他是“改变西方艺术观念的人,超现实主义的鼻祖,”有人则对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一个披着艺术外衣的骗子”。本文通过对杜尚创作的探讨,提出了对杜尚评价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法,肯定他前期的成果,把运动和机械的观念引入绘画,同时从几个方面论证了杜尚的所谓的“现成品”艺术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杜尚是一个打着艺术幌子招摇撞骗的艺术骗子。  相似文献   

14.
哥特文学的特征是野蛮、恐惧、落后和神秘,而济慈诗歌的主旋律是对美的追求.哥特文学传统与济慈诗歌在文学特征和审美追求上显然处于对立状态,济慈在<伊莎培拉>中要将这对立的两极统一于艺术的和谐中,将哥特传统的恐怖描写融入浪漫主义的理想化中.利用哥特传统又从中解脱,应该说,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某些方面也有败笔,或者说沦陷于哥特传统中,无法自救,致使<伊莎培拉>有光晕也有阴影.  相似文献   

15.
苏轼文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心理研究,他从创作的全过程探究诗学创作的艺术心理结构,诸如诗人与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静、物化、神游的相契相融的特征,并且把自己的创作心理体验融会其中,因而使他的诗学本体艺术心理理论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创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书画家是根据他所植根的文化传统通过合乎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进行创作 ,从而突出他所在文化背景的“个性”。书画家应是个体敏感心灵的守护者 ,而自然秩序的完美已先验的决定了艺术创作之秩序。书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其视知觉的先验性 ,而真正的艺术批评的准则与发言权应归于优秀的书画家本身 ,书画传统是被历史承认了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书画的创作有其独立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9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在他的四卷本著作《莎士比亚》中第一次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877年英国学者道顿在其《莎士比亚入门》中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我以为在以往的莎氏创作分期研究中,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莎士比亚开始创作的历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全部创作又以历史剧结束,而以往的分期研究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事实,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以往的分期研究常常把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误定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的开始,不恰当地、过分地强调了所谓莎士比亚创作受到“大学才子”作家的影响;(三)未能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潮流与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全方位的透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真实轨迹的辨识.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精神活动的理论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根据这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是原欲的升华。川端康成的作品清楚地表明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补偿手段 ,艺术家从事创作就是去寻找满足他内在欲望的代替物。在艺术上 ,川端康成重视自由联想 ,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谢泽杰 《学术月刊》2023,(2):148-158
“要贴到人物来写”被视为沈从文的“创作偈语”,是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代作家间的珍贵传承。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要贴到人物来写”指要对人物有符合其身份、性别、性情的正确描写,是小说发挥“真善美”感化功能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物”一词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人事”,涉及诸多人物描写以外的组织方法。汪曾祺在198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强调这句偈语,有隐在的对话意图,他通过把“人物”推到创作的首要地位,摆脱以主题先行为代表的固有文学观。汪曾祺的长期言说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肯认,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阅历、气质相辅相成。这一“创作偈语”的形成与接受,不仅是写作教学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成功范例,同时也反映了现当代小说观念发展中的某些流变。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广采博取,熔铸中外,汇通古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它们构成一片境界幽邃、色彩缤纷的艺术之林。漫步其中,可在美的享受中窥见到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些真谛。 茅盾对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善于把他的故事和人物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去加以描写,从而挖掘、概括和提炼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展示时代发展的趋势。他潜心研究“社会科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用来指导他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这是他的短篇创作(当然也包括长篇)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