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鲁迅早年提出"迷信可存"的意识中,体现出他对民众精神世界的关注。这一从"民间信仰"出发体会民众精神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视点延伸到鲁迅随后的一系列创作和文章中,由此构成其作品中一个特殊的"鬼神世界"。通过书写"鬼神",鲁迅一方面挖掘、呈现隐含在民间信仰背后的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世界观,另一方面将看上去有悖现代思想体系的"鬼神世界"反向利用为对"近代主义"思想危机和精神弊端的参照和批判。鲁迅对"鬼神"的书写、对民众精神的把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每一时期的现实感觉、现实问题构成密切的张力关系。它们既作为一种批判资源又作为精神的安顿场所而存在于鲁迅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一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旧教育特别是对国民党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深刻的批判.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讯即对封建主义的教育作了有力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揭露礼教吃人的反动面目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摧残,举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大旗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他对于旧教育对妇女的压迫也进行了揭露,他在《我之节烈观》中说:“原来‘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教育固可不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鲁迅的文学创作评论,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作品中体现的革命性、个性解放、爱国主义、国民性批判、反封建主旨及真善美统一的文艺观等方面,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生思想却往往被忽略。在《故乡》、《祝福》等作品中,鲁迅对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作了深度的关切,并且将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使其文学作品充满了民生关怀和深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昌切 《社会科学》2006,(9):176-183
"80后"的另类写作与他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脱节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语文背景构成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写作的师承,即对鲁迅、钱钟书、博尔赫斯和王小波、王朔等,以及对武侠小说、动漫、"下半身"写作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社会规定的大胆反叛,即对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体制自觉与激烈的反抗和批判.他们在作品中尽情释放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经部分类方面,注重结合图书的时代发展和自己藏书的实际情况,联系实际,突破前人经部目录分类的藩篱,取得了较大进展,也为今天的图书分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他在反思和批判汉唐和宋代新旧学术思想体系的弊端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学术风尚,既体现了宋学敢于怀疑的学术精神,又强调注重文献辨伪的考证之功,开启了宋代后期学术风气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7.
黄崑威 《船山学刊》2010,(1):120-122
明清之际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从学术层面上说,这股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反思理学思潮,是对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及其末流的一种批判。针对理学"束书不观"、"空谈心性"的弊端,明清之际的实学家们一致强调学以经世的为学宗旨;针对理学无根游谈、空疏不实的弊端,他们在为学方法上倡导征实之学。这些共同体现出实学"崇实黜虚"、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10):75-80
鲁迅的戏曲论并非是从理论上探讨戏曲文本和舞台表演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得失,而是从文化批判立场出发、通过戏曲作品与舞台表演所反映出的问题而对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进行的深刻思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戏曲,是文艺"瞒和骗"的一个样板,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粉饰现实之缺陷,鲁迅有关论述揭示了中国戏曲代表的传统文艺突出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思政教育新形势的推动下,课程思政融入戏剧作品成为创作可能。纵观鲁迅的小说,鲜有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他将人物符号化,对其进行劣根的暴露与批判,引导受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存在的价值。文章以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作品为例,着重阐述在教学过程中紧抓戏剧的“以人为本”与“教育性”两个特质渗透鲁迅精神,探索如何在表演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强化学生思政精神,在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深化学生舞台艺术的创作力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 :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 ,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 ,显现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 ;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与鬼相交融”的世界 ,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 ,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 ,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的根基之一 ,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论教育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鲁迅对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美育以及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屈原都是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境遇及时代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变革和构建社会时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理念.鲁迅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对旧制度彻底反抗和战斗的价值批判尺度去审视屈原及其作品,确实切中肯綮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忠君而又缺乏彻底反叛旧制度的精神实质,但他把屈原及其作品与焦大和新月社给予同质批判,也存在着偏于一极的形而上学误区.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课文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通过鲁迅对旧中国的批判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体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革命思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善良、勤劳而朴实的贫下中农(“革命的依靠对象”).而庸俗的小市民杨二嫂是令人厌恶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教育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鲁迅对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美育以及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2):54-60
鲁迅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奉献了深刻的精神与文学遗产。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现代转型,他始终致力于现代转型的精神基础,早年正面的"立人"设想,以及后来终其一生从事的国民性批判,是正反两面;他诉诸"文学"的感召作用,早年对"立人"-"诗力"关系的揭示,后来以小说和杂文展开的国民性批判,开启了文学与家国命运结合的新范式,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传统,其以文学方式展开的国民性批判,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一部分的进化论,在鲁迅这里展现为一种深刻的复杂状态,进化背后,是对文明与种族退化的隐忧,受尼采影响,其进化思想的深刻指向是人的精神进化。早期以"心声"为指向的现代语言观,及其后来通过创作与翻译展开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实践,在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汉语的生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文学创作主体,通过他深刻而独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直接为新文学的成果建设和文体设计、语言策略设计做出了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贡献,使得汉语新文学能够从与传统文学的断裂中,以及与世界文学的相对关系中自立自强,独树一帜.而作为文学行为主体的鲁迅,卓越地开辟了汉语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以外的文学行为,包括以文学主体进行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功业.此外,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汉语新文学历史发展中非常独特的文学存在主体,他所构成的文学信息场是中国现当代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是新文化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张松 《东岳论丛》2011,32(1):68-78
在其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尤其是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对现代民主之合理性的限度及其内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在其中,他的全部批评性思考及其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针对现代民主本身的,因而对后者来说是本质性的,而非技术性的。另一方面,与自由主义的自然权利意义上的个人不同,鲁迅试图在其批判性思考中加以维护的人或个人,并非某种政治学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存在论意义的个人。由于这个原因,他对现代民主的批判,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性批判,更非对民主政体的一种具有实际政治意图的、肤浅的贵族式反叛。相反,这种批判的真正意义只有着眼于他的意义上的人或个人的存在论内涵才能得到恰当的测度,并且,这种批判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通过强调现代民主在现代历史上所取得的现实成就就可以消解掉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以自己痛切的感受对封建奴化教育进行了无情的、击中要害的批判,成为旧教育的掘墓人,同时他也是无产阶级新教育的最初的拓荒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贡献 ,具体表现为他在白话文理论、汉语拼音化方案、国民劣根性批判等方面 ;他在史学科学化、学科规范化方面的贡献是不仅提出了建构科学史学的概念和理论 ,而且还具体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学术群体的集体攻关 ;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 ,具体表现在五大教育理想的提出以及强调做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上。傅斯年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不在于提出系统的理论 ,而是典型地表现在其前卫的观点、创新的意念以及敢为人先的勇气等诸多方面。这位兼通中西学、自由主义思想浓厚的学者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足迹  相似文献   

20.
1917年白话文运动后,鲁迅成为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但其随感留有明显的文白夹杂痕迹,学术著述更是只用文言;他批判文言晚,对汉字的反思和批判更晚。左联时期,鲁迅和瞿秋白交往密切、情谊日笃,受瞿秋白的感染和影响,鲁迅成为其汉语现代化事业的坚定支持者。1934年大众语运动后,鲁迅系统阐述了他在汉语规划建设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谋划,最终形成自己的汉语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