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厘清金沙江流域非遗的文化特征、遗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战略设想。研究发现:金沙江流域非遗在空间上呈“点状、带状和团状”的集聚态势,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四核两翼”对称结构特征,从类别来看各类非遗呈现差异化的集聚特征。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生态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及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较显著,人地耦合交互作用后大幅增强的协同效应成为空间分异的重要推动力。为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应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来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廊道,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3.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进科学保护,促进传承发展,江苏省文化厅组织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申报评选工作。近日省文化厅发布了《关于命名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通知》(苏文非遗[2014]16号),我校艺术学院获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命名。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艺术理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民俗。  相似文献   

5.
以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59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聚集状况。研究表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时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南部地区聚集程度较高,总体呈Z字形结构分布。结合空间分异特征和类型结构特征,设计市域、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胶东经济圈不同等级、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呈显著集聚型分布,在烟台、威海两市和潍坊市西部分别形成倾斜“T”字型和“L”字型集中连片分布带。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分布不均衡;2)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遗产资源与距行政边界距离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传统村落总体呈现低海拔、低坡度、向阳坡、沿河流指向,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交通闭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_(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_(未来))。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进而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概览,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无锡市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指出无锡市旅游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够充分的问题。最后,从创新非遗旅游产品、优化非遗和旅游融合运营模式以及加大非遗文化内涵宣传力度三方面提出了文旅融合视角下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盘瓠与辛女传说、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苗族挑花、剪纸(踏虎凿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其产业转化过程中存在传承人文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已经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围绕政府、企业、市场、民众、传承人5种因素分析了影响非遗项目产业转化的原因。针对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5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了不同的产业转化机理,有望为全国其他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