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要]促进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测度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质量,采用多水平模型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背景下教育对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教育对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显著促进效应;教育人力资本对省内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促进效应大于跨省流入劳动力;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能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质量,缩小不同民族群体的就业质量差异。民族地区要提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激励少数民族人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进而提升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依靠“扶智”策略推动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法,建立中国地区劳动力流动模型,并基于1978-2008年的东部地区内部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劳动力就业数据,运用状态空间递归参数估计法,研究东部地区内外就业格局演变。结果发现:东部正遭遇"就业难与招工荒"同时并存的就业迷局,其根源在于正处于劳动力自然就业相对繁荣期(2009-2013年)与拥塞现象导致了就业难;东部及其外部地区的"三极竞争,东北独大"就业格局引发了招工荒;当拥塞现象到2018年解除时,东部将真正进入"劳动力危机时代"。最后就如何破解"劳动力危机"困局,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的视角结合城市、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阐释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对他们进城之后的工资水平有提升作用.作者收集了2000-2008年东西部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差异,发现在东部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更大,这主要是由于西部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路径外在宏观条件和内在微观机制的分析,可以更完整呈现城市化的社会规律,反观当前的相关理论及城市化政策的问题。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家庭的不完全城市化不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趋于完全城市化。多个发达地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发达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本地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城市化的前提,其特征是就业机会丰富、就业时间充足与就业成本低廉。就家庭策略而言,农民家庭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家庭充分就业和家庭婚姻联结将本地劳动力市场优势转化为融入城市的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完全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诱发了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2001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我们发现人力资本层次结构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其中以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例衡量的高级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的正向影响最大,以文盲和小学学历占从业人员比例衡量的初级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的正向影响最小,而中级人力资本的影响居中但影响方向为负。该研究结论对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中西部各省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更要提升人力资本的层次结构,注重人力资本的"质",发挥高级人力资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调整中级人力资本结构,培养合格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9—201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设计计量模型并构造相关的指标变量,实证检验人力资本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较高,对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东部地区表现为人力资本的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落后,无法有效吸纳人力资本储备,因而造成该地区人力资本配置过度的局面.二是在东部地区,适度的人力资本不足反而有利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在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配置过度阻碍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政府要统筹全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提高全国人力资本的配置水平,引导人力资本流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的地区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引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问题.认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格局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职业流动对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存在重要影响。利用CHIPS数据,采用基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FFL分解法,考察了职业流动对我国不同性别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职业流动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但其对男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大于女性,因而扩大了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职业流动对不同性别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提升效应在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中更为明显。FFL分解结果显示,在中低分位数和高分位数上,两性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和性别歧视分别是造成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随职业流动扩大的主因。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倡导两性平等的社会文化,是缩小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水平可以由多种指标衡量,并从中凸显了其配置效率问题。本文从创新质量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从而考察该地区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文章通过选取专利存续期作为创新质量的评价指标,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通过使用专利生存曲线及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东部城市间的创新质量差距较大,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创新质量差距较小,东部城市的创新质量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城市;东部城市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创新质量的提升要高于中西部城市,中西部城市每增加单位科技经费投入所带来的创新质量的提升要高于东部城市,而这很可能是由东、中西部城市产学研水平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看,人工智能发展使得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即人工智能发展在替代我国低、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均呈现"高级化"趋势,但在我国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应致力于提升人力资本,加强对相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鼓励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就业结构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民工潮"引发了农产品供求瓶颈状态的加剧,从而使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如在东部经济发达城市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对口支援关系,使来自农村的民工形成一种有序合理的流动态势,既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的应用在流动人口就业中的技能偏向效应,并从劳动力区域流动模式改变的角度,分析了技能偏向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应用存在显著的技能偏向效应,使得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获得技能溢价,而综合素质低的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会受到不利影响;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与没有掌握的相比更倾向于本地就业,而掌握互联网技能的城镇户籍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区域性倾向。根据研究结论,从促进中西部地区技能型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中发挥一定调节作用;教育与社会资本在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中分别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健康与社会资本在就业质量中存在互补效应。两类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代际差异,人力资本是影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老一代就业分化和质量则受到两类资本的双重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兼顾群体共性和代际差异特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把握中国人力资本错配状况,文章构造省级和产业级面板数据及构建人力资本错配系数,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则配置过度,但市场化进程总体改善了全国错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均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错配,但中部地区仍有待解决;全国人力资本错配呈现先略微上升后持续下降趋势,这与行政垄断和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强度有关;近年来,一产和二产的人力资本错配显示出我国正面临农民工"返乡潮"和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基于上述发现,政府要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雁阵"型产业布局,尤其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储备.  相似文献   

17.
要素流动性差异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流动性差异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流动性低的要素粘住流动性高的要素.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用CES生产函数证明了当劳动力自由流动时,产业转移存在粘性,然后对2000-2009年东部四省市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除劳动力成本外,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因素还包括该地区外商投资的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和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流入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对于流出地而言,只有在居民具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或劳动技能和收益大规模回流的前提下,劳动力流动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缩小与流入地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为确保城乡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共同需要,需要激发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加强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引导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和回流。今后,学术界还应根据以人为本及主客体均衡发展的要求,以生产与生活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进一步探讨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思路、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CGSS2006 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回归分解技术,对东部和中西部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 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作了比较。就人力资本对不平等的总影响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差别微小。其中教育程度的影响,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经验的影响则正好相反。社会资本的情况则相反,发达地区要小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政治资本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这些结果否定了收入不平等的市场一元论解释,认为市场和国家联合作用对收入不平等研究的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中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数据,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的影响。研究表明:(1)劳动力市场分割会显著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2)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回报,但在人力资本水平高于临界值时,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降低人力资本回报。(3)市场分割会显著影响女性、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水平,但是对男性、城镇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启示是:从短期看,"一刀切"的市场分割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但并不利于高素质劳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实现低素质劳动力充分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自由流动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分割会降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坚持人力资本提升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