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明娟 《现代交际》2013,(12):158-158
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通晓古韵不仅是学习欣赏对联的需要,而且是创作对联的需要,尤其对弘扬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美著 《老年人》2009,(1):35-35
民国初年,湖南学者王阁运到江浙讲学.当地士人见他相貌丑陋.很不以为意。王闿运当即作了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一群骄傲的士人一下子被镇住了。这副对联至今仍悬挂在岳麓书院的柱台上。对联中的“濂溪”.指的就是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相似文献   

3.
晓洪  慧敏 《公共关系》2001,(4):24-24
对联是一种脍炙人口人见人爱的艺术形式,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美妙奇特的行业对联更促使人们久久玩味,使人们对某一行业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章中林 《老年世界》2013,(17):33-33
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初遇这副对联,心底感到困惑:我们都祈祷着人生如意,万事称心,它却怎么说人生没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呢?人生半称心,还能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江梅 《公共关系》2001,(4):55-55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对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在对联佳作中,不乏语涉饮食而妙趣盎然者。  相似文献   

6.
怡情雅趣     
《老年人》1999,(9)
赠对联正党风会议成灾,某县委书记推荐一副对联:“今天会明天会天天有会;你也谈我也谈个个都谈。”横批———“谁去落实”。他要求下属把这幅对联贴在办公桌旁,用心反思。不久,会议果真减少了许多。他有感而发,又自编了一副对联:“搬文山填会海转变作风,讲真话办实事造福人民。”横批是“说到做到”。(朱春辉)儿子:我受不了啦!爸爸:我也一样。郑爱国作填成语○○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周达材)(答案均本期找)送礼记郑爱国作老师:“请说…  相似文献   

7.
赵海燕 《老年人》2011,(9):38-38
在山野小村迎面撞上雅致的诗文、对联,就如山风夹送着清新的书香。在阳山古村,民居建筑上保存完好的对联、诗文四处可见,传递着经年长盛的文脉。  相似文献   

8.
对联亲情浓     
我刚读大学时,很喜欢对对联,于是便订了一份《民间对联故事》杂志。放假时带回家,父亲看见了,竟爱不释手,渐渐也成了一个“对联迷”。 父亲退休后,更加喜欢对联。那时的通讯并不发达,父亲常常给我写信。信中,他总要出些对联让我应对,而且联语中蕴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关怀。比如,他有一次出的上联是“勤勤恳恳学,后进可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送对联(名人轶事)汤泽民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给一位和尚的。一天,郑板桥去某寺院游览写生。接待的和尚看他其貌不扬,衣着破旧,随便说了声"坐",对司茶的说了声"茶",就不作声了。郑板桥欣赏了一番寺内的碑...  相似文献   

10.
醒世妙联之趣□/夏碧对联,历史悠久,常以劝诫语入联,别开生面,寓意深长,启人心智。这里撷取数联,略抒己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虽言天地鬼神,似有迷信色彩,其实是劝勉人们行为端正,多做好事...  相似文献   

11.
季雨 《老年世界》2009,(16):12-13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重温数十年来的名联佳句,无数往事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12.
推群独步功以才成──贺龙咏联的故事周保林贺龙常自谦地对人说:“我是个没喝过墨水的大老粗。”其实,他天资聪明,才学过人.尤其善作对联。他的统战对联,更令人叫绝。南北墩,是湘鄂边界上的一条土家族与汉族人聚居的小街,湘鄂两省便以街中心的“东西井”为界。19...  相似文献   

13.
佚名 《金色年华》2011,(10):47-47
古时候,有一财主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穴牙系工革土土;西女王见金戈戈。横额是:不贝余。  相似文献   

14.
张贵 《老年世界》2010,(3):22-22
年年迎新春,岁岁贴春联。如今,城镇里的春联全是买那现成的电脑印制成的烫金对联,但是广大的乡间村寨农家百姓的春联因其用量大贴得多,仍以人工书写为主。我长期在农村山区任教,编撰对联是我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15.
漫话养生健身联□/王恬波对联艺术自五代问世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种特色不同的对联。有一副古老的养生健身联:“无求便是安身法;不饱真为却病方。”便别具一格。此联出自何人之手,无从考究,但它却有趣地道出了卫生保健之道。“无求便是安身法”...  相似文献   

16.
健康谚语     
王晓东 《老年人》2009,(8):47-47
上世纪五十年代,宁乡县城一家药店悬挂着这么一副对联: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能医,气能医,脾气不能医。  相似文献   

17.
一家饭店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斟两壶酒来。  相似文献   

18.
我为对联狂     
撰写对联之于我时间只有七八年,但我和它的关系却与日俱增,没有一天不在为它琢磨着、苦思着、爱恋着,也幸福着、快乐着。  相似文献   

19.
季雨 《当代老年》2013,(5):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众多优秀对联,不仅是国人方方面面的写照,同样也是历史的见证。读联佳旬,抚今追昔,无数往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程巧云 《职业》2012,(15):82-83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长期以来,学校忽略了对联的教学,对联几乎从课堂上消失,许多中职学生缺乏对对联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笔者把对联引入职教课堂,让学生在品味这些文学盆景艺术微雕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