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标<书>词语为我们探讨词义的发展、消亡及其动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语料.从该词典第五版所修订的标(书)词语(A、B、C三个字母条)中,可发现三类词义演变现象:词义转移、义位选择、词形替代.对各类所选取词条的相关义位作历时分析,可以看出该词典对于汉语史研究的语料价值,同时初步总结出词义演变的三种规律:词义转移主要通过隐喻的方式完成;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表示同一义位的词尽量减少,从而引发同义词之间的竞争,其中产生新义位的词更易退出竞争;在词形固定过程中,构词语素的语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词义引申中的遗传义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遗传义素当我们讨论词义引申的时候,一般地总要谈到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以及一个词在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讨论,给词义引申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这只是一幅简图,显得比较粗略,有时甚至失之含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讲,它的本义(只有一个)和引申义(可能有若干个)之间在引申中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换言之,词的意义是怎样由一个义位转变为另一个义位的。我们这里用义素分析的方法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从同义词所具有的共同义位的数量、共同义位的类型、一组同义词中的方言词情况这三个角度对<荀子>单音节同义形容词进行分类,可知大多数同义词都是在各自的引申义列上有"点"的重合关系,单音节词的词义相同,最主要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从对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的探讨,我们看到,两组同义词的意义之间如果有相反关系、推演关系,这样的两组词的成员也比较容易构成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4.
对于臭的词义演变过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臭的词义认变经历了从单义到多义,又从多义到单义的过程.根据对上古文字材料的考察结果,作者认为臭的词义演变早在甲骨文字之前就已开始,许慎著《说文》时,臭已是个词义繁杂的多义词.同时本文运用系统思想作指导.对臭的义项增加和脱落问题作了细致的探索,认为臭的义项增加和脱落是汉语词汇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活动的结果.词汇是一种系统,个体词的演变是要受系统发展规律的制约的.  相似文献   

5.
相反的两个义位如果不属于同一个词位(词),就不能看作是反训现象,因为"词"这个语言学概念是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的。{治}{乱}两个义位有不同的来源,语音形式也不相同,虽然它们后来采用了同一个字形,却代表了不同的词,因而"亂"不是{治}{乱}同词,不是反训词。  相似文献   

6.
多义词的义位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义词必须是词 ,多义语素不是多义词 ;多义词的各个义位共处在同一个语言系统 ,未进入这个系统的词义不是多义词的义位 ;多义词的义位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 ,本义和派生义是历时维度 ,基本义和非基本义是共时维度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主要有:(1)"姓"附列于同音形条目导致假性多义;(2)"同×"之例导致假性多义;(3)多义释词对被释词的多义性有所翳蔽。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义项失收、义项衍设和义项归纳粗细不一也造成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难以调整,因其受制于词典的功能和效益。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不对应的弥合空间在于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不对应。为有效解决这类不对应,应加强基于语料库的词义统计分析,进一步提炼具有可操作性的义项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义的研究,可采用系联法和分离法。这两种词义研究方法前人少有论及。所谓系联法,就是把词的各种义位或义素贯串起来,聚合成一个个词义群,以寻求其共同特征;所谓分离法,就是将群聚的看似凝固成一体的义位或义素,通过离析,以寻求其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9.
"反训"浅谈     
"反训"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两种相反的意义,这样的词可称为"反训词";"反训"可分为"正反同辞"、"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三类;词义引申、动作的特征、修辞等是"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复合词的造词法可以将语言系统内不同层级的成分整合在一起.在词义完整性的制约下,这些异质的材料只有取得语素层级的地位时,才能完成造词任务.本文以复合造词这一动态过程为关注点,认为复合造词材料在成词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一个"语素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广雅疏证》具体例证的分析,认为王念孙已能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但在释义中王念孙仍然依照传统"依文释义",更重视言语意义.文章分析了《广雅疏证》中"依文释义"的几种常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材料证明,在现代汉语中"未亡人"一词已产生了多种新的用法。这些新用法是语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乎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词典编撰者应积极稳妥地反映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西邪教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中文专有名词。Cult词源并无贬义 ,近代以来 ,Cult虽引申出一定贬义 ,却不等于中文的邪教含义。因此 ,将法轮功译为Cult易于引起西方社会的误解。邪教虽产生于新兴宗教 ,但新兴宗教未必都是邪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对待邪教的态度和政策并不相同 ,但法轮功却无疑是真正的邪教  相似文献   

16.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17.
词的意义往往都是由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词汇词义时常出现变化的现象。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英语词汇发生词义演变的类型,主要有义素增添、义素脱落、义素变更三种义素变化方式,并对词义演变方面应用的利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释“刚”     
“刚”字的甲骨文形体 ,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 ,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 ,“刚”字的本义域构成为 :用工具捕杀 [义素 ( 1 ) ]性情刚烈倔强的 [义素 ( 2 ) ]公牛 [义素 ( 3) ]。“刚”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 ,应以“刚直 ;倔强”义为起点。《说文》“刚 ,强断也”的训释不确  相似文献   

19.
“新词语”在词汇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新词语实际指新义位。为新概念造词是新词,旧词产生新义位也是新词。旧义位的新用法有的能产生新词,有的不能。新词语是一个时期所特有的,是一个共时概念。一个时期的新词语系统是标志性子词语场,是与上一时期区别的标志,是划分词汇史的标准。而“基本词汇”由于它的稳固性、普遍性、能产性,它是词语最底层不易变化的成分,因而不宜于作划分词汇史时代的标准。现代汉语中反映新文化、新科学技术、新社会、新经济、新生活的词语系统产生于明末清初,所以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在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