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是政治观念与政治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表现,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民主政治必须是一种法治化的有限民主,党的领导就是在法治化体系内依法执政,而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从而在合法性视野里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之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建树与升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保障。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严颖杰 《学术交流》2005,(11):37-40
把建设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表明党中央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为进一步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创造了有利条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促进党群关系和谐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为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有利时机.要进一步增强党员和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增加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民主含量,形成党和人民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和谐的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第一次明确概括。这一新概括,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个框架的确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温岭民主恳谈会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温岭模式”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 :温岭民主恳谈会深植于温岭的经济、政治、文化实际 ,具有内生性根源 ;它蹈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在其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 ;它依椐民主政治建构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把治理和自治有机统一在一起。认真总结和深入探索温岭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民主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政治价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该汲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该走渐进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学术交流》2003,3(11):12-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两个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在“三个文明”中的作用决定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我国民主政治优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吴育珊 《探求》2010,(1):44-48
公众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之意。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以有效的制度满足公众参与的需求问题,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如既往地发挥了"示范区"作用,在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系统的讨论了宪政在民主和自由两种语境中的含义;对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回应。本文认为,宪政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提倡宪政符合特定历史时期民主政治的性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民主主义宪政”。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用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西方的概念中,宪政不等同于民主,宪政和民主在理解上虽有交叉但含义和偏重不同,所以用社会主义宪政表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个人权利和自由不能作为人民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价值。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不必然以社会与政府的分离或对立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也不必然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是保障和发展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依靠力量。我们不能在没有充分理论论证和对政治后果作出明确判断之前就认定宪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