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知音》篇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关于阅读阅释思想的贡献与不足,从中可以略见中国古代关于阅读阅释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诗经·伐檀》历史上存在的解读却并不统一。传统的理解认为本诗为美君子之作,而现代却将其理解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揭露,产生这种理解分歧的原因是此诗小语境中存在一些空白点和大语境的作用。从文学文化转播的角度看,其当代阐释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符合大众化阐示和文学审美教育思想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经籍志》经部脱漏书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书在长期的传抄刊刻过程中有一定的脱漏,统计结果表明,今本《旧唐志》经部各类脱漏六种。本文通过与《新唐书·艺文志》的对照,参考《隋书·经籍志》及其它目录学典籍进行分析考证,对今本《旧唐志》经部所脱漏的六种典籍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是一种从科学层面讨论问题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是要在修正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与之互倚的后现代世界,也就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和后现代 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小说《佩德罗·巴拉莫》的叙事走向、叙事视角、叙事手段、叙事结构四个方面的探讨 ,论证其叙事艺术技巧的精妙之处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是查阅唐代皇室家族传承关系的一个便利的工具,但由于编撰和传承等诸多原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存在着许多缺漏和讹误之处。为了使《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更完善,从而使其在唐代文史研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笔者利用近年所出土的唐代墓志和其它相关材料,对其进行了一次粗略的匡补工作。  相似文献   

8.
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齐风·东方未明》一诗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探寻《诗经》的本义有着重要意义。《齐风·东方未明》一诗应是一位女子怜惜其丈夫的诗篇。她通过讽刺官府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致使其作为小官吏的丈夫终日忙碌,早晚不得按时休息,从而表达她对丈夫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威廉·威尔逊》通过对两个威尔逊从斗争到双亡过程的描绘,成功刻画了主人公人格的分裂与冲突。两个威尔逊对应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与超我,但自我哪里去了?本文分析了作者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指出作品表达的心理特征源自作者的亲子依恋缺陷、人际沟通障碍与现实中的挫败经验。作者的生活经历导致作品中出现"自我"缺失,但自我并没有消失,而是回流到本我中,并以升华的心理防御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2.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相貌平平 ,但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其原因就在于她独有的性格魅力。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独立和自由 ;与众多普通女性不同 ,她敢于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 ,蔑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她又具有善良的品质 ,她如一团火 ,温暖、明亮、纯洁。她向人们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古诺尔是当代专用爱尔兰语创作并专注本土文化的重要的爱尔兰诗人.她在诗歌创作中深入挖掘并扬弃爱尔兰的口语传统,融入现代意识,创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灵异世界".本文旨在简介诗人努拉·尼·古诺尔,分析她对凯尔特传统的认识,并展现她的"灵异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尚书·洪范》与墨家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书·洪范》是历代政治思想的元典之一,墨家政治思想如尚贤、尚同、兼爱等的形成均在不同程度上受了《洪范》有关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包括诸子思想在内的百家争鸣思想成果都可在《尚书》中找到相似的原始材料,故探讨墨家思想的起源不可忽视《尚书》以及《洪范》篇。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杰克·希伯德创作的《想入非非》是澳大利亚公认的第一部经典剧作,受到澳大利亚文学界极高的推崇。剧作家通过对一个疯狂而荒诞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一位叫蒙克·奥尼尔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情景。此剧极其深刻地探索了澳大利亚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意象派诗人的前驱的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独特、超前的美国女诗人。她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神秘的诗人,她与世隔绝的生活和极具个人特征的诗歌引起评论界最异乎寻常、稀奇古怪和含糊不清的解释,她的读者也因诗歌的晦涩难懂而陷入迷惑与误解中,而理解狄金森诗歌的困难主要是她的隐晦艺术造成的。对此,我们应从艾米莉·狄金森关于隐晦艺术的诗学理论着手,分析诗歌技巧上的隐晦:洗练的意象、不规则的语法和韵律、含糊的射影、特殊的修辞风格,全面论述狄金森诗歌的隐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