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川 《阅江学刊》2011,3(1):19-23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可选择的重要路径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高等学校的定性、定位;改善高校党委会的构成和领导作用;改变高校校(院)长的产生方式;以学校《章程》规范学校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赋予学术委员会在教育与学术管理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刘魁 《阅江学刊》2011,3(5):37-42
由于高科技、全球化以及反思性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在西方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现代大学制度,自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国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改造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制度的"自主发展",以便实现中国大学制度从他组织进入自组织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杨春生 《阅江学刊》2011,3(5):43-47
大学章程是国家法治和高等教育法治的具体表现与本质内涵。大学章程的制定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把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以及一般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兼顾大学章程的共性特征,是制定好高校章程的重要切入点。唯有切实把握大学章程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才能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与自我个性特点的大学章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学生权力是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是制衡其他权力形式、保持大学民主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大学管理、学生组织自治、自主选择学业以及学生评教等。中国大学学生权力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行政化”,应该制定大学章程,规范大学内外部权力关系并明确学生权力的地位,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并赋予其自治权,以及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评价权以保证学生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内外并举,即不仅要从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入手,还必须对大学的内部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学术权力实施不畅的问题进行治理。大学内部行政化问题成因很复杂、危害颇多,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的健康发展,亟待改革创新。但在去行政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和操作失当,其中最突出的是片面追求对行政权力的去除。这种状况已经偏离了构建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力适当博弈关系的大学改革目标,而选择了追求一种权力的真空。所以,大学去行政化进程必然离不开内部学术权力成长,这包括:学术组织的健全、学术体制的建立,以及行政权力的抑制和退出。  相似文献   

7.
王锁明 《社科纵横》2011,26(6):148-15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下,增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在教学原则上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思想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重点上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在教师修养上努力将"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8.
周琳  周燕 《社科纵横》2011,26(4):168-171,178
由于阅读过程内在的复杂性,阅读是较难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尽管目前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学习者在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本研究旨在调查学习者是否存在阅读障碍,以及障碍的类型。研究对象为某"211工程"综合性大学900名一、二年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近10%的学生存在阅读障碍;2.学生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词语意义加工困难和篇章理解两个方面。本研究对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志愿行动受行政化因素的影响很大,志愿行动的运作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特征,主要依靠行政动员,依赖政府推动,由政府掌握管理权并主持评价等,由此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现象根植于特殊的制度基础,而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现.由是,去行政化与社会跟进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大学应届生以创业为职业理想,是政策扶持、就业压力与人生价值观下的理性回归,但创业并非他们择业时的主要选择。多数受访者对创业"心动"胜于"行动",男女之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明显。据分析,性别、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和个人借贷史等因素对应届生是否视创业为职业理想影响显著。为提高大学生创业率,高校应以职业理想切入实践体验型创业教育,着力从"普惠式"转向分类分层次培育,重点帮扶有条件的大学生领跑创业。  相似文献   

11.
陈立媛 《社科纵横》2012,(4):137-13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创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高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将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张岚  傅海燕 《社科纵横》2009,24(12):174-175
随着学生主体性的日渐凸显,自主学习似乎成为教育界新的潮流趋势。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外语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比较模糊,更有甚者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更好地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本文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化是中国法院审判管理的一贯脉络,科层化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在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科层制的法院由于在审判管理上过于能动,与法官的个人追求形成了背反关系,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建议对法院系统进行结构调整:建立全国人大领导下的垂直法院系统;将法官人事管理权和政务管理权交由国家法官委员会行使,将审判管理等行政事务交由全国法院行政管理局负责,建立法官主导的审判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促进法院与法官间协作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石少颖 《唐都学刊》2010,26(1):75-80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以其恢弘的史学视角和满富激情的历史评论,对儒家原典中的"华夷之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补释,该书不仅重点诠释了中国传统对外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些主要特征,而且对古代外交政策中的得失给予了辩证而理性的评价。尽管邱濬受时代影响,对前代历史尚存一些偏见,但是,作为一代政治家和思想巨匠,邱濬的历史批判精神、勇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仍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张海燕  马仁锋  袁新敏 《创新》2010,4(2):73-77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为区域重要创新与孵化基地,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实地调查上海杨浦、南京鼓楼、杭州江干三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报告,经综合分析发现: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较好但融合进程慢,目前仍处在融合初级阶段;且"孤岛效应"、"围墙现象"严重;溢出作用较弱、经济带动不明显等严重问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大学科技园战略定位与运营方式、科技园与地方融合发展思路等战略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刑法行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刑法行政化研究的是环境保护进程中刑事法与行政法的交叉和衔接问题。环境发展的经济性、环境保护的预防性以及刑法的稳定性和谦抑性品格共同构筑了环境刑法行政化的基础。环境行政犯罪中的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关系,为环境刑法行政化的制度性关键—环境行政违法要件与环境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界限。环境刑法行政化是环境行政权与环境刑事司法权运行的制度化体现,权力分析的方法为环境刑法行政化的发展构筑了现实轨道。制度缺陷与完善是环境刑法行政化研究的落脚点,是从行政化的视角对我国环境刑法的赢弱之处予以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分配机制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超经济行政化,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和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普通民众缺乏扩大消费的支付能力,形成国内需求不足.推进以政府放权、还利于民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起客观公平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的民主决策、公开监督机制,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20.
刘建刚 《社科纵横》2010,25(4):76-78
宪政与人性相连。人自身存在的"恶性"、"善性"和"理性"使宪政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