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长期以来 ,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固然与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够发达等因素有关 ,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教育的滞后和由此导致的人才数量的匮乏与人才素质的滞后。当前 ,人类已跨入21世纪 ,国家也制定了开发大西北的新世纪的战略 ,这不仅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使西北地区的教育面临重大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雪梅  金颐 《社科纵横》2008,23(9):107-110
文章从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特点、单位分布及条件等方面概述了西北地区古籍存藏现状,指出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刘欢欢 《社科纵横》2008,23(10):19-21
中国西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水资源供需态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本文试从中国水权立法及西北地区水权制度发展现状出发,立足西北水情,探讨水权制度运行模式,以期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权制度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霞 《社科纵横》2008,23(1):154-15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当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8):58-61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结合西北地区发展实际,构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对西北地区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和各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综合得分对西北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研究结论包括:第一,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二,西北地区各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三,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地域空间梯度布局。  相似文献   

6.
杨红 《社科纵横》2005,20(1):18-19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水不仅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而且是西北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本文以甘肃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 ,讨论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4,20(5):51-54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8.
十六世纪以后黑龙江人口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历史人口于古无征,16世纪以前资料匮乏,1771年始有记载。所以近代是黑龙江整个历史人口发展的高潮时期。它的显著特点是人口迁移,它的总趋势是由南而北,愈波愈远,越来越多。人口的不断增长,使黑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日益开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一、清初、中期黑龙江人口的停滞在16世纪以前,黑龙江人口的特点是人口稀少、起伏不定、无人口统计。到了16世纪后期,人口问题才被当时统治者所注视,但在人口发展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 16世纪后期,女真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明万历44年)努儿哈赤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明崇祯9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公然表  相似文献   

9.
论西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社科纵横》2006,21(3):8-10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通过现状分析将有助于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把西北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这对于西北地区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珏  毛建东 《社科纵横》2010,25(12):158-159
西北地区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担负着振兴中华、发展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本民族腾飞的重大责任。在新形势下,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美国崛起的原因,比照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美国在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异同,提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按照统一国家——增强国力——发展海权的步骤,把握中国自身地缘政治环境特点,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健强 《社会工作》2009,(10):24-26
参与式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广泛应用于NGO所开展的农村发展项目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和反思不足,使参与式方法的应用越来越技术化、模式化和教条化,面临着本土化的困境。为了探索参与式发展的本土化之路,深化与拓展参与式发展的视域,2008年12月6日在兰州顺利召开了甘肃雨田农村发展论坛,就“参与式发展与本土化”、“农民组织化与发展”、“拓展发展的视野”等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周韬 《创新》2009,3(2):19-2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稣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当时,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重商”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轻商”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稣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商教一体”与“科教一体”。  相似文献   

16.
夏睿 《社会工作》2008,(4):40-42
本文从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加以描述和评析,藉以了解和研究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师生观。  相似文献   

17.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6,22(4):48-55
西安地处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接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1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21世纪,西安顺利地完成了“十五”规划,迎来了崭新的“十一五”规划,西安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让我们站在全面发展观的高度对西安城市定位进行科学认识并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探微。  相似文献   

18.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阮文鸿  覃丽芳 《创新》2007,2(2):125-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越南都遭受着列强的侵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自强发展的道路,成为包括中国和越南在内许多亚洲国家学习的榜样。本文讲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和越南的进步人士到日本游学,寻求救国道路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导致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及中越两国学习日本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淑兰 《南亚研究》2009,(3):121-130
印度的环境主义萌芽于20世纪初,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尽管印度学者对环境主义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但整体来说仍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印度的环境主义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