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许燕妮  夏良清 《天府新论》2005,(Z1):302-303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色彩浓厚、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胡风是这个流派的理论核心,促成了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一批作家用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着这个流派的文学主张,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学探索的步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2.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谈到七月派文学,不得不首先提到理论家胡风,是胡风早年接受厨川白村的生命哲学,形成自己主体性的文学理论,由此奠定了七月派的文学基础。厨川白村把“永是不愿意凝固和停滞,避去妥协和降伏、只得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力”称做“生命的力”,厨川白村认为“人的内心不满于外界的压抑而表现出创造生活的欲求”,“正因为有生的苦闷、也因为有战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1]七月派作家把“生的苦闷”与“战的苦痛”纳入具体的历史行程,由此形成了他们对生命力的理解。(一)七月派作品呈现的是什么?一个以痛苦为基本色调的情绪世界…  相似文献   

4.
罗飞,“七月派”诗人,曾被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遭迫害,现为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已离休)。本文评介了他的新诗集《红石竹花》。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十年代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始终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研究七月派小说的文章日增,可也大多限于其中某一部分作家作品,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开启七月派小说整体文化风格的钥匙,进而探索七月派小说家们对民族生存文化状态的独特思考,总结其现代性,使七月派小说真正在整体意义上于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取得一席之地。所谓“流浪意识”,是七月派小说通过“流浪”意象营造的一种以坚持五四“人性解放”为前提的、对“个体”潜质不断探索挖…  相似文献   

6.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7.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考察了湖北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活动及理论主张 ,认定胡风创办《七月》 ,发表反映人民希望与感情的新诗和报告文学作品 ,并因之组成浩浩荡荡、影响深远的“七月诗派” ,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条件下 ,捍卫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孕育和形成了完整的“胡风文艺思想” ,从而为指导和推进抗战文艺运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学史最后一个十年里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胡风的编辑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风的编辑思想核心就是强调自觉突入现实生活的主观战斗精神 ,也即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以及主张客观现实和创作主体感情的融合统一等 ,以此来校正和调整文学创作上的不良倾向 ,使七月诗派能在这种编辑思想的烛照下 ,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英姿 《兰州学刊》2008,6(2):118-120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个性极度张扬”的文学流派。关于该文学流派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论语派”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论语派”的文体风格与文化内涵以及“论语派”的所办刊物和相关人物的研究。虽有众多成果问世,但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学术空间。应进一步考察“论语派”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适当借鉴社团研究的方法,将该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神韵派”是清初具有重大影响的诗歌流派。王士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是它的灵魂和核心。对于这一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王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神韵”作为这一流派的理论旗帜,并对其内涵作了深入的阐释;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印证了“神韵说”,并为学诗者指出了于诗中得“神韵”的门径;他具有文学流派领袖人物的资质和素养,团结了众多诗人和学诗者,壮大了“神韵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冯维津的“俄国与西方”命题到“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大辩论,俄国发展道路问题成为年轻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思考的首要问题。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争,在俄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巨大的开创性的意义,它标志着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并且由此产生了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中“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两大传统,而这两大思想传统酝酿和造就了未来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自由主义”流派和“激进主义一社会主义”流派。它左右着俄国和前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并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与胡是风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理论家,也是两个悲剧人物。他们不仅命运相似,在文艺观点上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由于他们的理论富于独创性,且常与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相左,一直被视为“异端。”他们的理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修正主义的。每逢运动,批胡风,必然要捎带上冯雪峰;而批冯时,义将他列入“胡风派”。但是,他们究竟是不是一个“派”?在这个“派”中谁主谁从?连批评者自己也未必清楚。事实上,冯雪峰与胡风的观点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它们的差别仍然是很大的。本文将着重比较他们文艺观点之异同,而对其理论的长短,不作过多评论。  相似文献   

14.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四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创作风格的接近,被文艺界看作一个流派,是在五十年代的后期。或称“山西派”,或称“火花派”(因《火花》刊物而得名)。郑重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说法则为“山药旦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词学批评流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学批评进入 2 0世纪后 ,其流派规律发生了变化。按照词学观念与词学方法的不同特征 ,2 0世纪前半叶存在着传统派、现代派、新变派三大流派 ,若简单地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派势必会隐蔽词学批评的新变及现代色彩。建国后由于社会政治批评的极端化 ,流派成为“流弊”。新时期词学批评流派呈“泛化”状态 ,但是其形成还是可以预见的。从地域来看 ,国内只能以群体出现 ,国际上则有中式批评派、日式批评派、西式批评派等三大流派。以高校与研究机构为中心 ,或者以老学者为中心通过师承 ,也有可能形成流派。这一切都与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隐逸派”是“五四”落潮后,在周作人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周作人为主将的“隐逸派”文人都经历了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转变,他们在隐逸道路和隐逸人格上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隐逸味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派文学曾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所谓现代主义是指现代西方文学中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动动,是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学遇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①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研究现代派文学就会发现,“反传统”不过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因外在形式的变化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假象。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有其标新立异之处,但其内在精神,或者说潜藏在现代派文学外在形态之下的题旨意蕴,却是对传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有人称现代派文学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现代形式”,或“基于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1949——1966)小说创作有没有形成流派,目前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李国涛、方浴晓、刘再复、楼肇明、刘锡诚、蔺羡璧等同志认为存在一个以赵树理为主将的“山药蛋”派或“山西派”。冯健男、鲍昌等同志提出了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还有人提出了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或“湖南作家群”。这三种观点的一个共同特点足以地域划流派,每个流派作家都是某一地区人而又以本地区生活作  相似文献   

19.
胡风派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但关于胡风派的命名、构成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不仅是一个具有同人倾向的文学群体,他们还代表了五四以后的一种文学追求和文学信仰,体现了一种相同的精神品格。胡风派虽然在1955年以后命运多舛、各自飘零,但这个群体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历经劫难而不改初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考察胡风派经过炼狱的人生姿态和精神走向,对于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探究胡风派文人的思想、经历、人格和精神坚守的深层原因,检阅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以此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和人格,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长天 《云梦学刊》2002,23(3):79-81
在彭燕郊诗歌创作的早期即“七月”派时期 ,诗人间接地从鲁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由此初具现代意识 ,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从而形成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