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从1991年11月陈平原先生主编的《学人》第一辑“学术史笔谈”栏目发表第一批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开始,我国的学术规范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年风雨路。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2):243-247
学术权力的主要行使群体为科研人员,但其本身又间接与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导致高校内部行使学术权力出现了障碍。《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在成员组成比例方面遵从"教授治学"思想。学术委员会要发扬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重要地位,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其制度建设,突显其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学术批评网的开通,在笔者看来.是中国大陆学术批评事业的真正起点。虽然在此前的十余年里。也有不少学人在学术批评方面引领风气甚至颇有建树,如杨玉圣先生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一文中所列举的贺卫方、梁治平、邓正来、陈平原、林毅夫、刘东、方流芳等,但他们都只是将从事学术批评当作个人学术经历中的阶段性兴趣,既未专心致志,亦未持之以恒。杨玉圣不仅将学术批评当作学问来做,而且还以创建学术批评网等方式.大大拓展了学术批评的空间。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学术批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杨玉圣及其创办的学术批评网,才成为一块繁花似锦并且可以继续耕耘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5.
王承略 《文史哲》2002,(6):71-78
《世纪学人 ,百年影像》共收录当代对社会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 2 62人 ,分析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籍贯 ,能够发现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领头羊以及学术中心之所在。而他们对各自学科的精辟认识和表述 ,尤其在做人、治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则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 ,认为真诚是沟通做人与治学的桥梁 ,是实现做人与治学两位一体的契合点。甘于寂寞、处心一志、好学深思、勤于耕耘、谦虚向上 ,是他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同时又是做人治学的重要体现。他们在耄耋之年 ,不辞辛劳 ,勤奋工作 ,甘为人梯 ,不知老之将至 ,表现了作为优秀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7.
饶宗颐教授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地位,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堪称当今学术界大师级学者。饶先生的治学方法既有家学渊源,又继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近代学术大师的风格,且后来居上。饶先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自审精神,而他那种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强烈使命感更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1991年11月,陈平原等主编的《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学术史笔谈”栏目发表陈平原,蒋寅,梁治平,刘东,许明等学者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邓伟志 《学术界》2006,(4):144-147
一位学者的使命就是奉献,然而当下学界种种不正之风与奉献精神相违背,造成诸多顽症,严重阻碍学术的正常发展。虽然造成这一现象有体制上的深层原因,但作为学者更应反思我们的治学方式本身,要做到更专心治学,勤于治学,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学术繁荣需要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推动学术繁荣。或者说,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繁荣,这已为古今中外学术史所一再证明。可是,这样一个常识,在今天还需要有大声疾呼。这不仅是因为时下从总体上说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学术批评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而且还因为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以及学界中人对于学术批评的担忧、误解和非难。 最近在学术批评网上拜读了四川大学教授罗厚立(罗志田)先生的《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以及杨玉圣先生的回应文章《学术打假、学术批评与学术建设-与罗厚立先生商…  相似文献   

11.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学者,其学术风格在当时学术界颇具特色.他在学术态度上"平人易气",对诸家学说"约偏持中","公平观理所在";在学术交往中摒弃狭隘的门派观念,广泛交游,"相接以心";在治学上"兼总众说"而成"一家之言",其学术体系呈现"广"、"博"、"通"的特点;在为学取向上具有讲究务实、追求经世致用的倾向,从而与"正统"理学流派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2.
王尚义 《晋阳学刊》2008,(3):122-123
崔凡芝教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任教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师范(今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和山西大学历史系。古稀之年,她的史学研究成果集结出版了,先生称之为“史学散论”,并命名为《一得集》,谓自己非智者,该集是其“千虑”之得。《一得集》是先生数十年从事历史学教学、研究的成果凝结。先生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高屋建瓴的学术硕果,  相似文献   

13.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9,30(4):24-26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初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精彩画卷,通过回顾“章太炎在‘求是与致用’之间的抉择.胡适之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揭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人生焦虑状态。在陈平原看来“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路或学术宗旨,此种不同的学术追求及其对这不同学术追求的辨析,迄自先秦,“但真正标榜并实践儒家经世之学的,当推明清之际诸大儒;而把求是之学推到极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乾嘉学派。清代学者谈求是与致用。态度都较决绝;到了晚清,求是与致用之争更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未消除。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体现适应传统变革要求以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这是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张荣芳 《学术研究》2005,(2):121-125
陈垣、陈乐素父子两人都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了陈乐素的学术道路.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术思想的传承、治学方法的传授和教书为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5.
陈平原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博士论文是一个人进入学术界的入场券。而对于夏晓虹先生来说,她早在1984年完成的硕士论文《梁启超的“文界革命”论与“新文体”》就已经奠定了她之后学术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三十年过去了,夏先生不仅相继出版了《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阅读梁启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等梁启超研究专著,而且还经过艰辛的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诚挚的感情介绍了著名史学家金宝祥先生的生平、治学经验、学术特点和成就。文章提出的金宝祥先生在学术理论的执着追求、治学风格上的厚积薄发以及在史学论著中的创新精神等,对青年学人有着普遍的启迪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术资讯     
1.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991年11月,陈平原等主编的《学人》第一(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学术史笔谈”栏发表陈平原、蒋寅、梁治平、刘东、许明学者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编委会等主办的“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专题研  相似文献   

19.
詹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李白诗文系年》是继清代王琦《太白全集》之后里程碑式的权威著作。《文心雕龙风格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心雕龙》风格学的专著,而《文心雕龙义证》被公认为是海内外龙学研究的权威专著。治学不拘泥于一途,谨严的科学态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淹贯中西的开放眼光,构成了先生学术研究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范围内,大学文化传统正受到学术资本主义和大学行政化的侵蚀。中国大学要实现有效治理,发挥大学教授的主体作用,需要的是"教授治校"而不是"教授治学"。"教授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这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得到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我国现代大学治理中,真正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必须做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工作,强化学术力量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