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08年在中国的网络发展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从1987年中国发出第一份电子邮件,到2008年中国网民数达2.21亿人,普及率超过16%,中国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人口大国”。而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统计,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为了准确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基本情况,以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好地推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在上海大学生中进行了调研。以期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教育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汇合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的诸子文化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扭力,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热潮。·根据国内学者问卷调查,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和感兴趣者达72.5%,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和有一般了解者占60.7%,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已生活的环境中影响作用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大学生占59.5%。①这表明,目前出现并将延续下去的传统文化热,对大学生完善自身跨世纪综合素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年世界》2006,(14):40-40
如今,不少大学生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乱倒饭菜现象屡见不鲜,更有少数“校园富翁”,一次聚会花费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而统计显示,有27.19%的大学生月消费在200元至400元,还有近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不足200元。  相似文献   

4.
“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截止到去年9月1日,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我们不知道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是否准确;也不知道在2006年如约而至之后,又有多少大学生已经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归宿?我们知道的是,在全国所有的大学都不断扩招的今天,有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再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它也无从保证能为你觅得一个饭碗。就业,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中一个不可言说的痛。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学术资源不端行为的调查》课题组2010年10月对浙江省十五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每所高校100份,收回1492份,其中有效回收率97.2%。其中,男性占39.5%,女性占60.5%。大一占16.9%,大二占30.5%,大三占38.5%,大四占14.1%。同时.课题组还对部分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6.
人才流失,是不少企业头疼的问题之一。而现在,不但高水平的人才难以留住,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离职率也节节高升:根据最新出炉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比20O7届(87.5%)低O.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到了38%,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0个,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难以“长情”备受关注。那么毕业生频频跳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日语的陈文静一年中换了10份工作,短的只干了一个星期,最长的也没超过4个月。她换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9,(5):55-55
据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2009年在沪外企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四成外企认为“80后”大学生最大的优点在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而同时也有接近四成的外企认为“80后”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在于眼高手低,太过浮躁,缺少耐心。32.73%的企业认为是缺少抵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14.55%的企业认为是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本文阐述了人格的内涵,针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利明  狄玉峰 《职业时空》2008,4(2):124-125
健康体魄是疾病预防、促进个人潜力发挥的基本保障,而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建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表现在终身维持良好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调查旨在准确地掌握河北省大学生有关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真实情况,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把每年10月7日定为世界住房日,这也是阿拉伯国家的住房日。突尼斯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万,属不富有国家。据突尼斯妇女家庭儿童事务部的联络宣传局最新研究和统计,从家庭消费的平均支出看,37.4%的支出用于吃,22.2%用于住房,9.6%用于医疗健康,8.7%  相似文献   

11.
愤怒     
《现代交际》2006,(6):14-14
2006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的应届大学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更有27.2%的受访者认为,起薪太低,会降低民众教育投入热情,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交际》2009,(3):12-12
日前,有调查结果显示:6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对于面对“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吗”这样的提问,有30%的大学生表示,曾向业内人上咨询过;有不到1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但更多的人表示“没肯研究过”,比例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就业的目光定位于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少有人问津,在择业问题上的趋同性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他们甚至搬出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相似文献   

14.
性商概念的提出为性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在性心理健康问题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其性心理健康状况就有较大差异。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大学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性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为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最看重的就业能力要素中,“职业意识”以19.80%的比例位居榜首.而在大学生眼中,“职业意识”仅以6.9%的比例排在倒数第一位,远没有专业、技能等重要。  相似文献   

16.
时讯盘点     
《中国社会导刊》2004,(9):26-27
大学生打工呈现多元化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京、沪.津,穗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大学生在选择打工种类时,22%的大学生选择去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做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做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做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员;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相似文献   

17.
杨生文 《职业》2013,(22):28-31
胡瑞文语录: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199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2.3%,处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阶段。通过扩招,2011年已达到30%,2013年北京市高考计划录取率达到了74.6%。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变化呼唤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转型。现在不是大学生要不要当“蓝领”,而是大学生如何当好“蓝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工具主要是标准化的症状评定量表和人格测验,这些工具使大学生的普测走向规范、科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与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也不可否认存在着发展的局限性,尤其是它们所体现的“心理健康”不够全面,评估内容主要集中于“症状”与“偏差”,评估结果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关注异常走向关注健康,从关注症状走向关注积极因子,从关注个体走向关注关系,从关注状态走向关注过程.从关注适应走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府应在宏观上迅速提升我国产业价值链在国际中的地位,并在国内努力转变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多具有高智能、高技能、高专业技术知识的岗位。大学生除基本能力外.还需培养快捷的角色转换能力,客观的信息挖掘和整理利用能力,健康的求职心理适应能力。因此,大学生要增强对就业的自信,具有敢于竞争的勇气;政府应建立就业指导机构,设置经过国家考核合格的职业就业指导师并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学校所参与的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交往.是大学生从中学生走向大学生这个质的变化的中介。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交往.构建了大学生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及个体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平台。群体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推动着群体同类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群体的文化规范体系,形成群体评价的文化价值标准,调节着群体成员的文化心理。因此,构建积极健康的同类文化意识,提高群体及成员间的文化认同,寻求共识,建立起相容的文化规范,推动群体自尊心的形成,从而完成大学生社会责任自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