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菲  李倩 《江西社会科学》2005,15(12):210-215
瞿秋白全部文学活动中主要的异质文化资源来自于俄罗斯文化和文学,而在众多的俄罗斯作家中对瞿秋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作家首推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宗教观和自我反省、自我忏悔的意识为瞿秋白提供了思想的水准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和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关联.比较研究发现,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特征,即贵族意识、忏悔意识、平民化思想、宗法制生活、道德理想主义和自然神论等主题意向在张炜的创作中均有所体现,或者说,在张炜的创作中含有托尔斯泰创作"痕迹".本文旨在借用托尔斯泰创作的思想特征来诠释张炜及其创作思想,同时阐明,在中西方文化影响方面,中俄作家在其创作中体现出了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众所公认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一)托尔斯泰出生于贵...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艺术创造,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的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倦地探索改良社会的方案.托尔斯泰的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乌托邦主义的,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复活》中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现,而这又集中地体现在“复活”思想上.可是,过去在论及《复活》中的“复活”时,几乎都一致认为:聂赫留道夫的“复活”,主要表现在他道德的自  相似文献   

5.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情感的心理层次对情感作心理层次的剖析,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文学艺术研究中的几桩“公案”之所以长期悬而难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恰当地区分不同心理层次的情感。“公案”之一是托尔斯泰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分歧。托尔斯泰认为,作家艺...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对李光洙的影响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过程,其创作的第一时期深受托尔斯泰的批判精神影响;第二、第三时期则深受通常意义上的“托尔斯泰主义”影响。托尔斯泰对李光洙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既是使李光洙的文学创作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朝鲜得以一统天下的理由,也是导致其后李光洙创作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哲学家、诗人梭罗在其名作《瓦尔登湖》中,表现出亲近自然、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崇尚平等自由的超验主义思想。根据他在湖畔小屋那清净、超然、纯粹的环境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他的超验主义思想为以平等、自由、人权、独立为核心的当代“美国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量史实论述了托尔斯泰“自由教育”思想是对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托尔斯泰关于“自由教育”的理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以及重视实践、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材建设、提倡生动活泼教学,强调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等思想,均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当代俄国艺术中的托尔斯泰倪蕊琴托尔斯泰被誉为思想的艺术家。由于他终生探索解脱社会苦难、追求人生的真谛,人们还尊奉他为“人类的良心”,“生活的导师”。在俄国,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从形成、传播、产生影响到受批判、被冷落,而后又再度兴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  相似文献   

12.
举世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复杂的作家。在他生前和谢世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当时俄国对他的评论也是十分复杂的。有人故意把托尔斯泰的弱点,即把他的“笃信基督”、“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捧若瑰宝,有人则因为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弱点而根本不承认他的力量和长处。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报告文学从萌芽、发展到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侪身于小说、戏剧等语言艺术之林,已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发展着。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艺术家为了影响别人,应该是一个探索者,应该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探求。”“只有他在探求,观众、听众和读者才会在探求中和他打成一片”。(转引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第一集,第201页)这种探求,不仅在于洞悉生活的底蕴,捕捉闪光的思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在于寻找与把握最恰切的表现形式。时代生活的急剧变化、发展,在作家面前呈现出新的世界。这也要求作家以新的笔墨去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着力描写了两个人物:出身贵族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来自下层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他们是对立阶级里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且是冤家。可是在作家的捏合下,他们最终“和解”了。“和解”的基础,就是托尔斯泰主义。作家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采取了对比的手法。例如:玛丝洛娃身穿囚服,脸色惨白,由荷枪士兵押着从阴暗恶臭的监狱里出来,向法院走去。就在这同一时刻,造成她的不幸的聂赫留朵夫公爵却在豪华的卧室里刚刚醒来,身穿洁白的荷兰细麻布睡衣,躺在铺着羽绒得垫的弹簧床上,吸着纸烟,想着他和柯察金公…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不仅是他几十年间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俄国人民命运的思虑的总结,而且也是他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的结晶。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所企图表现的思想是矛盾的,不能不有损于它的艺术价值。但是他那“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毫无疑问地加强了《复活》的社会批判力量,使这部小说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任务与問题研究的情况社会主义現实主义是作为世界文学先进傳統的繼續与发展而发生于文学艺朮中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員会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祝詞中写道:“繼承着俄罗斯古典文学和世界古典文学的优良傳統、苏联作家創造性地发展着偉大的无产阶級作家馬克西姆·高尔基所奠定的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方法,追随着符拉季米尔·馬雅可夫斯基的战斗詩歌的傳統”。社会主义現实主义方法为順利地解决摆在苏联文学面前的思想任务和艺朮任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个时代”;列宁也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所描绘的俄国生活的图画和体现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反映了19世纪最后30多年俄国实际生活的“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因而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可见,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以反映自己的时代为己任,以最大的限度把时代风云摄照到自己的作品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艺术家乃是“时代的儿子.”  相似文献   

18.
无所不包的融洽性和思想传播的高效性使长篇小说在俄国19世纪众多文学体裁中一枝独秀,成为其独特而亮丽的名片。自普希金至高尔基矗立着“几座孤峰”,他们开创了以首都与外省为独特地理空间,以政治、讽刺、苦难、心理、社会、宗教、哲学等为重要主题的几种传统,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创作成为世界各国作家争相学习的对象。如果上述传统是俄罗斯经典小说表现于外的特色,那么更为核心的是探寻人性本质、生命意义的传统,19世纪俄国作家为此传统从不同角度做出有益探索,而东正教思想在其中占据中心位置。20世纪的后继者们也创作出不少举世公认的杰作,但已无法与前辈们比肩。他们生活在“孤峰”下,既是幸运,亦是不幸。幸运的是有灯塔照耀,催人奋进;不幸的是灯塔也会形成枷锁。俄罗斯文坛未来若能再耸立起“新的孤峰”,那大概不会再是小说家,而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开拓新体裁以引领世界潮流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论路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路翎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路翎的小说创作深受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摹仿①。路翎的小说对那种双向延展着的生活与生命原生态的描写的确具有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特征,认定路翎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毫无疑义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如鲁迅,文学研究会、乡土文学派、社会剖析派的一些作家们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在社会关系上所受的压迫和物质生活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奴役…  相似文献   

20.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