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上海城乡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海农业人口呈现出数量持续减少、来源多元化、年龄结构老化和素质质量弱化等特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农业人口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农民市民化身份的确立。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至适度规模,农业劳动力来源的开放性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职业化则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某一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是分析研究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不同的年龄结构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口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人口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活力强,协调度高,东翼、西翼和山区发展弱,协调度低,并且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都有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因而,统筹四大区域的人口合理再布局及产业合理转移,是促进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口安全和人口风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文章从风险的角度研究人口安全的测度与评估问题。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区域人口风险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构造人口风险函数,并提出了人口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和基本流程。区域人口风险测度与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及时监测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人口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内蒙古人口发展变化较大的1o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10年间,内蒙古人口显现出总人口低速增长、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蒙古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人口、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地区分布变化较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主要数据已公布。人口普查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大国情、省情,人口的现状是过去人口与社会经济互动的结果,现阶段人口的变动又会对未来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以贵州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主要数据为主,结合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十多年来贵州人口变动的几个主要特征和问题,以及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图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进一步的关注。在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了解并能动把握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动及影响,对搞好贵州的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天津市人口规模也会不断扩张,因此,科学预测未来天津市人口增长规模,合理确定适度人口数量,使得经济、资源以及城市建设等控制在最优人口承载力范围之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用系统工程中的可能-满意度方法,通过构建天津市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可能度和满意度函数,对天津市当前和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尚可接受的情况下,所有因素中水资源对人口承载力的约束最强,而经济对人口承载力的约束最弱.  相似文献   

8.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人都应关心人口问题.”今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的主题:走近60亿人口整个国际社会对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极为关注上海,人口是多,是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郊区新城人口集聚、人口结构和人口就业等三方面状况的分析,发现郊区新城在推进郊区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但其人口发展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的目标有所偏离。建议从完善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产业能级、提供更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和科技研发氛围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11.
《青海统计》2008,(4):43-43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努力构建和谐青海,全省人口控制与发展形势继续向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为青海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和谐、宽松的人口环境。一、人口总量低速稳定增长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为551.6万人,比2006年增加3.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93‰,死亡率为6.13‰,自然增长率为8.8‰。与2006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3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17个千分点。自2004年以来,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4年在10‰以下。人口总量相对稳定的低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青海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人口承载力模型和适度人口量化测算模型,对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规模进行定量估计,探讨了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与此相应的是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人口结构也随之变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内蒙古包含了我国56个民族中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的常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是推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特点(一)少数民族人口低速增长201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为505.56万人,占总人口的20.46%,比  相似文献   

14.
《贵州统计》2009,(3):94-95
文化素质是人口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综合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是一种核心竞争力。2008年贵州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贵州人口的文化素质继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婚姻与家庭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维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再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自2000年"五普"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婚姻和家庭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利用"六普"资料,对十年来我省家庭户规模缩小、代际关系趋于简单、老年人口的家庭户大幅增加,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我省未婚人口性别比偏高、家庭养老社会保障问题凸显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婚姻家庭变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邱娟 《浙江统计》2011,(6):12-14
在介绍各种人口集中程度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使用各种方法对上海的人口集中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的人口集中程度2009年较2008年降低,人口多集中在静安、黄浦、卢湾和虹口4个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从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人口和产业政策、人口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多管齐下、合理引导人口再分布等方面着手,缓解上海市人口高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发展状况,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定量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较大: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相关性较小.从短期看,农业经济发展对人口城市化进程有一定影响,而从长期看,人口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却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最后,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农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有中等收入人口规模的统计测度方法,要么依赖于中等收入界限的划分,要么存在不能完全排序的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本文考虑了三种不同方案,对M-曲线进行积分,构造出新指数,用于揭示中等收入人口规模变动规律.研究表明:这一新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既无需提供中等收入界限,又能够实现完全排序,可以很好地用于中等收入人口规模的历史评价与地区比较.最后,将新指数应用于中国城镇居民分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01-2006年,中等收入人口规模大幅度缩小,而在2006-2011年,中等收入人口规模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上海提出了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发展、建设的主线,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在上海整体发展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了更充分体现出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气魄和魅力,聚四海风云,展时代精华,静安区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高品质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味生活居住区的——“双高区”总体发展战略。 高品质的商业商务区意在突出新都市商业、绿色商业和人文商业,形成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气息浓郁的现代商贸街和层次错落的商业竞争格局。高品位的生活居住区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配套、交通网络便捷、购物网点便利、娱乐形式丰富、社区功能完善的居住家园。“双高区”目标的提出,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新型都市发展观。 “双高区”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基础、城市建设、人口状况、政策体系甚至文化观念等各种要素的配合和协调发展。在诸多要素中,人口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它既是实现“双高区”的必备要素也是“双高区”概念内涵的拓展。我们以静安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资料为基础,分析静安区人口现状、特征和变动趋势与“双高区”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一大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随之频繁和加快,并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广东流动人口的总量居全国首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省跨镇流动人口有2530万人,跨县(区)流动人口有2105万,如此大的流动人口规模,给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广东人口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流动人口的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