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有《感遇》诗38首,这是文学史常识,似毋庸置疑的。近读黄熙年等点校的《古唐诗合解》(岳麓书社1989年版),却有陈子昂《感遇》诗24首之说,令人感到意外。《古唐诗合解·感遇》评笺云:“《感遇》诗十有余篇,今从合选登其二,以见其寄托之远,洗华从璞,自具初唐之骨。”校点者在这条评笺后加编者按云:“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四首,此处所录系第二、六两首。”  相似文献   

3.
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古小诗精华》评解沈潜中国素有“诗的王国”美誉。溯自《诗经》、《楚辞》起,古典诗歌便以它才彦辈出的名流大家、脍炙人口的佳篇杰作、推陈出新的风格流派、众相竞呈的思想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行程。当前,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诗评解随笔陈增杰一、“李、元二侍御”谁指柳宗元七律名篇《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为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在永州吊念吕温所作.诗题中“李、元二侍御”,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卷四二注:“元侍御名稹。是时德自东台监察御史,贬江陵...  相似文献   

5.
李廓行年稽考陈冠明李廓为唐代诗人,“以诗名闻于时”。①“才藻翩翩”,所作《长安少年行》十首,“字字取新,冶游趣事,碎小毕备,老人读之亦狂”。②在唐诗中,亦可聊备一格。为宗室诗人之翘楚。李廓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十、《唐才子传》卷六,...  相似文献   

6.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7.
唐诗新说七题朱炯远笔者因工作需要重读《唐诗三百首》,时有体悟,冒昧以“新说”标目,攒为七题,以求方家赐教。一、何谓“野旷天低树”?“野旷”句出自孟洁然《宿建德江》。诗云:“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作写孟浩然旅途中的乡愁。历...  相似文献   

8.
四库馆臣认为高糅的《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学参考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前七子“诗必盛唐”的美学旨趣,然而此书并没有得到前七子的足够重视,分析原因有3:(1)高棵与前七子各自的追求不同而导致诗学取法范围不尽相同;(2)他们对于杜甫唐诗学地位的认定存在一定分歧;(3)《唐诗品汇》实际上开启了前七子所反对的台阁体诗风。这些原因决定了前七子对于高棵及其《唐诗品汇》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9.
穷困潦倒的金圣叹穷尽力气要评点六部“才子书”,但仅完成了《水浒》、《西厢》便绝命于“哭庙案”,临终前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的诗句,看来他的唐诗分解是意外的收获,对此他颇有些自负:《与徐子能增》中说:“总之弟意只欲与唐律诗分解。‘解’之为字,出《庄子·养生主篇》所谓‘解牛’者也。彼唐律诗者有间也,而弟之分之者无厚也。经弟之无厚,入唐律诗之有间,犹牛之謋然而已解也。”他认为诗的分解是很重要的,《唱经堂杜诗解》中《赠李白》一诗的注释说:“夫人未有解数不识,而尚能为诗者也。”《与顾掌丸》中有:“分解,而后知唐人律之严,真是一字不可得添,一字不可得减也。如使不分,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历来为选介和赏析类的著述所推崇。而对于“空山新雨后”中的这个“空”字,《大学语文(修订本四版)对此未做注释,似乎它不成其问题。如按《唐诗鉴赏辞典》上的哩解,就是: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①另据笔者在课堂上对听课学生的调查,一般也都认为“空山”是指“无人”或“无声”。联想到暮秋时日,“无…  相似文献   

11.
廖育群 《市民》2007,(5):28-29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幼时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医坛则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所以五六岁时即开始就着唐诗背“汤头”,其后继之以《药性赋》、十二经脉、针灸腧穴,  相似文献   

12.
一“停烛”是古代诗词中习见的一个语言现象,但在当代才在诠释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主要是由对中唐诗人朱庆余名篇《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的解释引发的。围绕“停红烛”,迄今已有好几种不同的解说:(一)释为停放、停留或保持,持此说的人较多。如:“停,停放。停红烛,意谓红烛燃点在这里。”(马茂元:《唐诗选》)“停,停放。”(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停留,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停,停留。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停”,“保持”(钱钟书:《宋诗选注》)等。(二)“停烛为唐人习语,应作点烛解。”(朱金城:《白居  相似文献   

13.
本人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版初中第六册《陈涉胜家》一课时,查阅有关资料,对文后几条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部分的评解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整理成这篇短文,供同行参考,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1、字义垄:课文注作“田畔高地”,意思比较含糊,似乎不如直指为“田埂”,语义更简洁、明晰.新版《辞海》、《辞源》释“垄”为“田埂”时,便都举陈涉“辍耕之垄上”为例  相似文献   

14.
论寒山诗及其在东西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有好多令人百思难得其解的谜,寒山及寒山诗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寒山,无庸讳言,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似乎对它淡漠了多年。这毫不奇怪。他是谁?是个诗人么?关于他的生平,史无记载,我们所知甚少;关于他的诗作及其品评,在《唐诗纪事》、《唐音》、《唐诗品(夂冖果)》、《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诗别裁》等记唐代诗人、唐诗甚详的典册中一概不见踪影,所能见的只是《全唐诗》收录的三百余首,后人所辑的《寒山子诗集》较《全唐诗》所收录者所增无几,此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完整的资料了。如果说他只有在“五四”提倡白话诗文之后的一  相似文献   

15.
从《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可以看出“选诗入乐”对唐诗产生的两大影响:其一为了便于演唱,“选诗入乐”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许多唐诗出现不同的版本;其二“选诗入乐”的盛行使符合配乐题材的诗歌受到欢迎,从而对唐诗的创作题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17.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唐诗人王维这首屡见于各种唐诗选本、古诗文选本 ,且作为精讲课文为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所必学的著名五律《山居秋暝》,其末句“王孙自可留”的“自”,字义生僻 ,而各注本多未训解或只照搬原字句注译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等 ,就都以“王孙自可留在山中”或“王孙自可留居山中”释“王孙自可留”) ,使人看后仍不能确知这“自”为何意。那么这“自”究竟怎讲…  相似文献   

18.
“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感遇诗》是初、盛唐诗转折的关键。从诗史角度看,其意义不在于如何关注政治(这一类并不多),而在于对初唐诗歌词汇系统进行改造的同时,以“兴寄”为手段,以反思为动力,完成了初唐诗向盛唐诗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读书札记     
一、《长恨歌》“宛转”非俗语词白居易《长恨歌》有一名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其中“宛转”一词,现今通行的唐诗选本大都释为“缠绵悱恻的样子”.对此,傅如一在《“宛转蛾眉马前死”笺注指误》一文中曾作详细辨析,此不赘述.黄征在《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一文中认为,《长恨歌》中的“宛转”一词是俗语词,应作“剧烈翻动”解,以“状写杨贵妃被尺组勒死时竭力挣扎之惨象”;且引陈鸿《长恨歌传》中记明皇奔蜀、马嵬兵变、贵妃赐死一段中的“展转”一词作为旁证.对此,我不敢苟同,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