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丘东平     
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显示了新文学作家代际差异的形成,而丘东平就是最为出色的“新世代”作家.他的作品彻底超越了早期左翼文学“革命+恋爱”的模式,摆脱了左翼的“学生腔”和“小资味”.他给左翼文坛吹进了一股清劲而质朴的风气,又能以鲜活、真切、感性的文笔感染读者.他的创作为我们再思考左翼文学运动乃至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积极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左翼小说家萧红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把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与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结合起来,将女性的立场贯彻到社会革命的题材中,创造了一种融细腻写实与温婉抒情于一炉的小说风格.萧红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反思左翼文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多年来学术界、文艺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热烈的讨论.不同时期的争论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构成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长卷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如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中国舆论界关于史剧创作问题展开的影响较大且富有启发意义的争论主要有三次,即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争论、60年代初的争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反思与争论.  相似文献   

4.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惯性,即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简单化的截然两分,这种惯性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某些缺失与结论偏颇.以1930年代左翼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论争为例,苏汶正是文学政治化时代一个被阉割、被遮蔽的历史人物.由此可见,若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新拓展、步入新境界,就必须具有理性的问题反思和自我批判,即研究中的超越与去蔽.  相似文献   

6.
林虹 《中州学刊》2005,4(4):220-223
现代派与左翼文学的疏离与融合既是有意识的择取更是时代规约的结果.在与左翼文学疏离的过程中,现代派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与左翼文学的融合则使其艺术个性逐渐消亡.由于现代派的渗透,左翼文学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在不断丰富其艺术表现手法、形式的同时获得了人性描写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中国左翼文化产生的现实土壤和文化根基,左翼文化理应是上海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更与上海的现代都市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左翼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核心,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由思想革命向政治革命转变的历程,作为对现实反映的20世纪中国文学也经历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而左翼"革命+恋爱"小说作为这种转型的中间状态,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虽然它在形成初期就遭到了来自左翼内部的批判和斗争.  相似文献   

11.
陈颖 《北方论丛》2001,47(5):89-91
生产规模大,制造种类齐,装备部队多,这是宋王朝在火药兵器应用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表现,但它同时又存在着未能此取得好的战线,变革自己的军事组织,促进社会发展的不足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亦有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新的载体,要以管理为载体,寓教于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的结合;以服务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寓教于帮;以科技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识经济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金花 《河北学刊》2002,22(2):109-111
明清实学 ,是指产生于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年间的一种以“崇实黜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它是这一时期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等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明清小说联系社会、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使中国小说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这是明清实学思想与明清小说创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向世陵 《文史哲》2003,(5):71-76
汉魏晋学术的走向是在“同”与“统”、“变”与“常”的纠结中向前推进的。不论是“三同”还是“一统”,天、道都是既变又不变 ,儒家天道必须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论证。百家之统合其实不在于学派的门户 ,而在于是否能够从理论上说明致极归一、以一会众的道理。玄学作为儒道兼综而搅起魏晋学术变革波澜的产物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孔、老二圣会通起来。儒道轮替交织 ,“三玄”因变而兴起。“性与天道”玄之又玄 ,但玄虚亦需要周乎时变 ,从而走出一条既不回避孔老的对立冲突、又能将双方引向互补共济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与东盟开展科技合作的三个基本认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对当前东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科技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认为双方之间在科技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双赢。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些可以作为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切入点的领域,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提供者,以及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都与其教义和信仰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了解基督教在历史上以及现代实践中如何影响了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进而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8.
推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研究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科学评奖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的原则和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和程序,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评出权威,评出品牌,以此促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模式和价值追求的有机融合.精细化发展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追求和必然选择.从时间维度上看,粗放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个性化发展趋势以及“内容+形式”的双重需求;从空间维度上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阵地、话语空间和自身发展空间拓展的多重需求.只有实现教育理念、内容、质量和载体精细化,并从主渠道教育精细化、软环境营造精细化和日常管理精细化几个维度着力,才能助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为指导,扬弃和超越先秦儒家注重中道、和谐的理论向度和思维方式,克服群己关系形上思考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群己兼顾、共生共荣的群己关系和社会秩序,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