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基于2006—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率先进入了"白领社会",白领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全社会就业人口的一半,实现了职业结构的初步转型;由白领为主体构成的中产阶层约占1/4城镇人口,城镇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重合度更高.一部分白领虽然职业地位较高,但因受到收入水平的局限而无法跻身中产阶层.虽然白领群体的生活机会有所分化,但是"白领社会"这个新阶段对于人们的生活福利和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都有重要启示.数据显示:一方面,中产家庭的生活质量更高,对于文化娱乐和耐用品消费的欲望也较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最先出现在中产阶层,逐渐向中低阶层扩散;另一方面,较高的住房支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产家庭的消费和福利.政策建议强调打造现代服务业就业体系,扩大中产阶层群体,加强"中高端"消费市场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以及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中产阶层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和独裁政体代替民主政体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的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而可以说,中产阶层占据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的“安全阀”和结构性因素,中产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就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及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启示意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产阶层成为香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层,其对政制改革既充满期待,又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因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以及和内地的融合程度等不同,香港中产阶层的政治取向又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细化分析中产阶层多元的政治取向,对于开展对港统战工作,稳步推进香港政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了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已经不够,同时要优化社会结构,扩大中产阶层比重,保护社会下层的基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流浪儿童教育机制和保障,存在教育职能不清、教育功能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加强政策支持,从制度上明确救助机构的教育职能,建立流浪儿童特殊教育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日益凸显的中产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使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支出、课外补习参与和志愿者活动参与4个方面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的家庭教育投入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个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非中产家庭相比,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在中产阶层和非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都同样存在着差距,且"教育鸿沟"与"教育鄙视链"并存.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投入水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渐变的等级分化序列".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阶层结构的合理化、收入分配的公正化、社会组织发展的有序化,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税收政策的社会功能。从阶层结构合理化来看,税收政策可以缩小底层阶层,扩大中产阶层;可以稳固中产阶层,限制上层阶层。从收入分配的公正化来看,税收政策有助于实现阶层、地区、企业和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公正化。从社会组织的发展来看,税收政策可以间接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引导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壮大;可以规范社会组织的运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概述中国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的构成情况,分析了当前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肤浅、质量保障主体单一、评价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加强质量监控的法规建设、建立多样性的质量监控机制、扩大专业评估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荣珍 《南都学坛》2007,27(3):121-122
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和规则,才有可能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和谐。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分化等现象,特别是在社会转轨期,失业、官员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有不断加剧趋势。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培育中产阶层,优化社会结构形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民主政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法治观念,健全民主法制。  相似文献   

11.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逻辑分类与宪法发展中的释宪与修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一种释宪主义的发展观,主张采用微观的、渐进的宪法解释模式来弥补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从对宪法的实质意义上的分类以及对中国宪法的现实定位来看,现行宪法还不具有进行宪法解释的充足条件,因而单纯的宪法解释的发展进路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来说可能意义甚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缩小到重新扩大;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三是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四是按国际通行标准看,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现象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必须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10,30(5):116-1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垄断收入、腐败等非法收入、公共政策因素、发展不平衡、分配方式多元化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今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取向应是限制过高收入,重点是限制垄断收入、打击腐败等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重点是让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等整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努力保障并适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重点是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质量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末被欧洲学者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主要需求也从传统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对高质量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社会质量的研究,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质量的提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底层的需求及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评价的标准与社会中上层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对中上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则对社会底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凤春 《南都学坛》2006,26(4):109-114
政治中间层是政治领域中介于一定的政治层级之间的中间层次,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话题。政治中间层的概念完全不同于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中介组织、中间团体,以及经济生活中中产阶级之类的概念。政治中间层问题在政治思想史中受到过不少思想家和学者的注意。政治思想家和学者所讨论的中间层基本结构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适用性。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中间层是中国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因素,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性质和特点。研究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中间层不仅能够有效地理解和解释目前中国政治的一系列关系和现象,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干部制度以及腐败问题等,也能够为观察和预测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大陆有着渊源关系,研究其中产阶级对理解中国大陆中产阶级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总体上,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社会中产阶级主要产生于战后资本主义工业化,官僚政治的增长带来中产阶级的扩张,政府在阶级结构的形成和再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产阶级的特征还不稳定,处于塑造和再塑阶段;其政治角色也是摇摆的和情境的。但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已经并将继续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活力,为高度的社会整合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开。对这种差距是否在合理范围的衡量 ,不仅应从量上考察 ,更重要的是还应从质的方面考察。本文从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即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社会制度的性质、收入差距拉大的时间、速度和收入差距发展的趋势等质相关因素 ,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十九信条》曾被一些宪法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但学界一直对这部宪法缺少研究的热情。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认为在《十九信条》中没有规定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这是晚清政府欺骗民众的临时举措。透过对这一独特宪法现象的文化意义分析,我们可以从源头上理解国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对于中国宪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