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试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仲伟富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传统观点认为,生产价值的劳动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不存在生产劳动,因而也不创造价值。而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生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不揣粗陋,对此发表几点探索性的意见,望同志们指正。一、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价值是物质产品的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  相似文献   

3.
曹飞 《理论界》2002,(2):28-29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以及为物质生产部门直接服务的运输业、邮政电讯和商品仓储业这三大服务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会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从现实和发展的情况看,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论述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  相似文献   

4.
论生产劳动与价值创造──兼答苏星教授蔡继明七年前,笔者曾在谷书堂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交换而取得的自身劳动所创造...  相似文献   

5.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6.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5,26(6):98-111
"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同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第三产业发展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没有给以科学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对主张"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含义和适用范围的"拓展论"提出质疑,并以马克思的原典理论为依据,阐明(1)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从正面系统、直接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2)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看,一小部分服务劳动因其生产物质产品而在"可能性"上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绝大多数服务劳动因其中耗费的服务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物质商品而具有价值,但本身则不创造价值.一切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只要它们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就必然是"物质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东西所具有的.服务产品的商品特征和价值规定,与其中的非物质内容比如它的政治的、精神文化的内容,与它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规定没有任何关系.(3)要正确认识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必须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劳动体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劳动的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同时这些劳动又密切相联,彼此不可或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更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劳动.  相似文献   

7.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一是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说明知识价值的来源;二是探讨无形产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三是讨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阐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四是研究劳动价值论与剥削论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剥削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赵海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究竟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整体看来可分成两大派别:一是窄派,提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二是宽派,坚持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同时...  相似文献   

10.
陈越、林菲同志在《论技术贸易》一文中提出:技术知识是一种无形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而(见《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魏杰同志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说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技术知识不能创造价值。(见魏杰《技术知识也是价值的源泉吗?》一文,《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魏文。)我同意这一看法。但是,魏文有一点同陈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承认技术知识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说:不赞同技术知识创造价值,“不是认为研究技术知识的价值及使用价值这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搞清楚技术知识的价值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估计技术知识的价值,以便使技术知识作为商品能顺利地经过技术市场,尽快地进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技术知识本身不是商品,也无法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11.
价值确定与产品分配--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嘉瑞 《河北学刊》2002,22(3):11-14
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经济过程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上多年来流行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完成价值确定,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才是科学的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认识脑力劳动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力劳动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和实践形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同属生产性劳动。脑力劳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脑力劳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商品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它受到顾客主观评价的影响 ,因而不是生产者单方面能够一相情愿决定得了的。“顾客让渡价值 (customerdeliveredvalue)”概念反映了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两个方面 ,可以对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 ,但由于其采用的是绝对值而非相对值 ,很难衡量小件低价物品或大件昂贵商品各自的与同类商品进行市场竞争的竞争能力。本文提出商品市场能量系数 (Ime -IndexofMar ket-energy)的概念 ,将之定义为顾客价值 (customervalue)与顾客成本 (customercost)的比值 ,用以衡量商品市场竞争力 ,并按照 (Ime)数值的不同 ,将商品区分为三个层次 :超值品、等值品及劣值品。“产品档次”的划定或档次归属的类分 ,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赋予 ,并往往被厂家作为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如果厂家对其产品的档次类分正好匹配了顾客对该产品 (进入市场后则成为商品 )的评价———“顾客价值” ,可以说厂家就有了最大限度地获取高价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被置于十字路口。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交易费用理论并不能解释企业的存在与基本职能,对此只能归结到剩余创造,而对剩余的理解与剩余源泉的追索,则必须回归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组成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唯有其劳动是企业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回答了在企业中谁创造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如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来分配价值具有理论上的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索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首先要澄清目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种种 非理性误解,才能认清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并不是先进的高科技本身,而是 人类运用高科技后所具有的高效率的创造性的活劳动;才能认识到,使新产品价值量大幅度 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17.
西方近代价值哲学的兴起,表明了哲学家们对普遍价值的向往与寻求.如今,抽象的、绝对的普遍价值已经遭到质疑,历史地生成的普遍价值是实现着差异性包容和协调的价值观念与规则.这种具体而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规则既是社会生活秩序的要求,又是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内在维度.在当代,我们固然应当重视价值观的民族文化特性,但这并不妨碍反而有助于我们用差异互补的眼光和公共性的视野,重新审视并推展对于人类普遍有效的价值.当代全球性秩序建立的需要,呼唤并确立着某种价值在当今世界的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迄古至今,虽然人类消费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直到后现代社会它才发生了彻底的质变。消费模式的伦理嬗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后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从生产的附庸转变为重心地位;二是在消费行为的价值选择上,从勤俭节约到消费正当,乃至奢侈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主导作用。科技所创造的价值不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即通过提高劳动的质量来实现价值增值。与科技价值相联形成了一种资本的新形态——科技资本,它以独占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实现价值的增值,并深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科技企业的创办人和领办人,他们融科技创新者和经营管理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直接经营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新的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差异与价值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不仅是一种秩序结构 ,而且也是一种价值现象。由于价值世界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世界 ,因而价值发现与差异性原则之间具有强势的人为约定性 ,它们是在主体的自主论述中被建构起来的。价值发现遵循差异性原则 ,因为差异性始终是个体存在的绝对特征 ,差异性不仅是整体发展所需要的 ,而且是发现整体价值所需要的。迄今最大的价值发现之一──自由 ,就是源于对个体存在方式差异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