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以“经济人”(利己人)作为一个基本假说,但人类行为的利他主义问题并未消失在经济文献之中。本文拟在论述利他主义的经济学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他与利己互动的新经济人范式假说,并通过模型的建立,论述了利他主义稀缺的机理以及政府调节对“利他主义稀缺品”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需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功能,构建出利他与利己互动下的新经济人范式,从而根本摆脱西方经济学中作为“最大化行为”的“自私人”的思维模式,真正走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3.
公共品自愿贡献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共品的自愿贡献是一个普遍可观察的事实,这明显与公共品自私的理性模型的预测相矛盾。对其进行解释涉及到演化博弈论、社会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本文对公共品自愿贡献的声誉假说、利他主义假说、公平假说和有条件的合作假说等已有的经济解释进行了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说”:争论与超越——兼论中国经济学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说”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然而 ,这一假说并不是一成不变和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接受的。一方面 ,这一假说在逻辑上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的 ,这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演化 ;另一方面 ,对这一假说的背离 ,又形成了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流派。不可否认 ,“经济人假说”本身是有缺陷的 ,正视这种缺陷并努力把经济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现实途径。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经济人假说”作出选择 ,从理论建设的角度看 ,当前尚不具备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条件 ,最要紧的还是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以期为中国经济学塑造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都是利己的吆?利已是人的“天性”吆?只有根据人中利己的“天性”,利用物质刺激,才能促使人们积极从事经济活动吆?只有根据人的利已的“天性”,以追逐利润为杠杆,加强自发的市場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吆?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对这些问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他们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作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也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消费主体利己本性的合理性,并分析消费利他主义的前提、行为及其结果,试图以消费为媒介,探究人类完整的利己、利他和互利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8.
互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逻辑主题。互惠机制形成于利己与利他混和动机的博弈制衡,基于形式互惠囿于利己困境而产生的根本性难题,本文提出,必须突出经济利他主义的“道德生产力”主动性,推动由形式互惠向实质互惠的过渡,而以人性高越精神的张扬为规范性约束战略核心的利他实践理性,正是实质互惠的建设性源泉。  相似文献   

9.
论“理性经济人假说”之不能成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说明,作为经济学分析基本前提的“理性经济人假说”不能成立。进而,本文用“主观理性”这一新范畴取代具有客观意义的“理性”这一旧范畴,并把经济学理论分析建立在各个人谋求实现“自我均衡”这一崭新基础之上,从而使经济学对人类各种行为以及对社会生活具有了广泛、深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略论“经济人”假说片面性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进 《东岳论丛》2006,27(2):110-114
“经济人”假说的片面性,既是社会科学分工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学建立严谨理论体系的需要,其不足应由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来弥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并不需要否定这个假说,而是要(像马克思曾经做过的那样)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特色的“制度经济人”假说。在理论与政策上确认“经济人”假说,对促进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他主义、代理问题及家族企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标准代理理论以契约人假定为前提,因而既无法解释现实世界家族企业的普遍存在,也回避了家族治理的代理问题。基于利他主义的家族治理模式可以成为“契约人”治理机制失灵的替代机制。利他主义使家族企业具备了诸多竞争优势,然而它同样可以导致代理问题。我们提出,利他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迅速成长,但也可能成为家族企业衰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人们往往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各执一端 ,而忽视了互利在社会价值关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 ,应当超越利己与利他、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两极对立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利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有渊源的人性基础。斯密的“利己心”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戈森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享乐最大化定律。凯恩斯利用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成功实现了宏观调控政策。贝克尔从人性出发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制度经济学健全人性 :以制度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制度的约束机制制约人的消极行为 ,成为发展的关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性 ,人性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合道德性问题是市场经济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也是目前学界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1.通过比较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经济生活形态在知识生产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本质特征 ,可以了解到市场在推动人类自由自发合作秩序的扩展和文明演进中的重大意义。 2 .深入剖析了交易行为的互惠本质 ,以及交易活动所体现的“利己”与“利他”的内在统一性。 3.从逻辑、信息和秩序生成三个角度驳斥了纯粹利他主义的荒谬和虚妄。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十大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龙  伍世安 《江淮论坛》2013,(1):15-21,92
循环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经济学形成了如下十个方面的挑战:资源要素从人造资本稀缺到自然资本稀缺,人性假设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产权性质从私人产权到公共产权。决策机制从个人偏好到制度选择,引导信号从价格信号到数量信号,环境和代际成本从外部成本到内部成本,理性范畴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资源环境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稳定状态从“均衡”到“恒态”,发展目标从增长到福利。由于存在上述挑战,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传统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对立中往往蕴含着统一的可能性。循环经济并非对传统经济学的彻底否定.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斯密在《国富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在《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他”.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当代学者多数倾向于认为斯密的两大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但是,此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在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法律学中演化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由人性基础引发的对道德因素在学科中的影响的讨论.“斯密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演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经济学讲不讲“道德”的讨论,即经济学本身范式中应不应涵盖以及如何涵盖道德内容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则是由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引发的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战湘文 《理论界》2008,(5):111-112
人性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以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在本身的发展中引中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政治学中的人权学说;还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等。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之中,而且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也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讨论社会保障问题。“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基础与它的一些内容是否适用于社会保障呢?本文试图从“经济人”假设角度来具体分析社会保障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处于经济学发展关节点上的经济学“大家”都熟知乃至精通哲学尤其科学哲学。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哲学。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文追求是马克思经济学超越西方经济学之所在。哲学对经济学的两大作用表现在第一,哲学对经济学的反思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反思、对资源稀缺原理的反思。第二、有助于提高经济学的境界。经济学应该由功利境界提高到人文境界,尤其是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个体,其所特有的一系列规定性即人性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选择所依据的内在准绳。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解,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观是一味地强调利他,否定利己。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利己价值观存在的必然性,利己心是人求生存的一种本能需求,本身无所谓道德还是不道德,它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当个体利己时,如何处理“己”与“他”的关系。善的利己观有两个境界,一是具有广泛性的一般境界—利己不损他;二是具有先进性的较高境界—互利。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早就有许多关于需要问题的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因此他对于人类的需要问题有许多论述。马克思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他没有系统地专门对需要的种类和需要的结构等问题发表意见,但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了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提到的需要种类大致如下:“人的需要”、“动物的需要”、“肉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粗陋的需要”和“文明的需要”、“利己的需要”和“其它社会成员的需要”、“对货币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