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何申权在《对于“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反思》来稿中指出:“一边倒”不是健康的外交战略。1949年6月30日,中共建党28周年前一天,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毛以他特有的风格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一边倒”,表示共产党的外交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奠定了新中国近十年的外交战略,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克松访华之后,在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是否在中国失去了机会的争论,相应地,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对“一边倒”战略的反思。“一边倒”战略并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年代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通过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比较 ,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宗书 《老友》2006,(12)
2006年,中国外交的又一个丰收年。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实践渐入佳境,多边外交精彩纷呈,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回顾2006年的中国外交,亮点、成就可圈可点;打开中国外交新图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灿烂夺目的画卷。多边外交亮点频现今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当首推多边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年多边外交有三大峰会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中美“桐油贷款”外交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美外交档案,详细研究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美“桐油贷款”的缘起、交涉、决策及影响,强调此项借款名为商业性贷款,实为政治性援助。它是中国对西方外交的一个突破,同时也表明美国的东亚政策在原有的绥靖日本这一基本内容之外,出现了援华制日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此次中国驻外大使密集到西方主流媒体发声,利用西方媒体的规则和语境揭露日本右翼政府的冒险企图,在中日论战中取得了全面的主动,体现了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新探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以后,中日两国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舆论战。几周的时间内,双方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唇枪舌剑,密集交火,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两个东方国家利用西方媒体进行论战,在当代外交史上实为罕见,也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公共外交时代出现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简论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的总体构思崇庆余对于一个新诞生的国家来说,外交尤其重要。因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面对新中国建立前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他以非凡的智慧、伟大的胆略,从总体上构思新中国的外交,阐明了新中国外交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外交方略,成为指导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三大决策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方略的确立,缘于汲取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深刻教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本质要求,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其核心内涵是新中国彻底否定国民党政府所订立的一切旧外交关系,坚持在崭新平台上经谈判与世界各国另建新型外交关系。执行"另起炉灶"外交方略,不仅清晰厘定了新中国新型外交和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关系,积极捍护了"一个中国"的准则,而且正确引领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有序开展,直接推动了新中国真正踏入独立自主之路。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国外交之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3个阶段,日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风格。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分别是促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源”“基”和“本”。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构路径和实践方向,必然能够在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进而更好地彰显自身外交特色和大国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政治大国的追求是以往日本的总体目标,但对国家全面的外交战略的研究和思考,是在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时候.2002年11月28日,日本提出了一份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新时代、新视野、新外交>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将日本放在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分析,全面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式的特点,提出了日本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任务.进入小泉时代,中日之间的矛盾成扩大趋势,这不仅影响日本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统是影响一国外交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它包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为贵、义以为上、见义勇为等内容。这些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对新中国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国之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战略理论的提出实施,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昭庚 《中华魂》2014,(13):50-54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着苏联、罗马尼亚、保家利亚、匈牙利等十多个国家陆续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向建交国派驻大使便成了当时外交工作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海啸接踵而来,核辐射的恐惧笼罩全球。3月1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立即安排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中国驻新澙总领事馆派出14辆大巴,首批约1200名同胞当晚陆续抵达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等待回国。撤侨,又是撤侨。这一曾由西方独享的词汇,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政府,撤侨不仅是中国人文外交新政的具体体现,更是作为大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东亚地区外交既是受到中国自身需要的推动,又是对东亚地区事态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机会与挑战作出的反应.它的成长源于中国国内改革开放议程的启动与实施、自身对稳定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源于中国对地区性力量的发展壮大、尤其是东亚的政治经济日渐显现的一些新特征的认识,源于中国在与东亚日益频繁、紧密地互动中不断吸取到的有益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明确了以稳定、发展和参与、合作为内涵的东亚地区外交理念与政策.中国的东亚新外交塑造了它与该地区国家的新关系,以及东亚地区秩序的新图景,并将持续塑造其未来.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日本外交特点与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开始后 ,为了加速“普通国家化”进程 ,日本外交在理念和对策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在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和经济外交上 ,日本都把体现国家利益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客观分析这些新趋向 ,在确立对日外交方针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亮点。在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间外交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李久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建国之时 ,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 ,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 ,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不承认外国原有的一切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 ;新中国要成立新的外交机构 ,拥有新的外交人员 ,与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表明 ,新中国从根本上否定了旧中国外交的合法性。新中国坚定地实行“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19.
一战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成为各国寻求外交诉求的又一个新场所。中国拒绝参加1937年8月2-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会议,是中国将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作为外交渠道的最明显事例之一,表现出强烈的教育外交诉求。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首要前提。中国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一切破坏和平的行径。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民主党执政以后,尽管民主党在其政治纲领中表示遵守《中日联合声明》,鸠山政府也表示要对华推行"友爱外交",但由于民主党涉台政策"两面性"、"友爱外交"局限性及国会亲台势力的重新分化、组合,民主党政权仍然会秉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不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日台关系。中国应在巩固中日关系既有框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日外交,推动日本对华友好力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