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评“中东路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中东路事件”王凤贤一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背景的。1924年中苏签订的《中俄协定》及《奉俄协定》就双方管理中东铁路的具体措施作了详细规定:设立理事会,共同合办中东铁路;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用人行政平均分配、...  相似文献   

2.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石方198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几年后一条以哈尔滨为枢纽横贯我国东北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东铁路的修筑是沙俄殖民者对外扩张的产物,这是在论述问题时必须肯定的前提。但在客观上,沙俄的...  相似文献   

3.
帝俄霸占哈尔滨市政的历史始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其进程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营运而同步进行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中东铁路管理局阶段和“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阶段。一、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华利益的增强,引起了德、俄等帝国主义的不满。俄国政府为巩固其在华利益,增强掠夺能力,加紧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并单方面决定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中国境内通过,并于1895年8月强行派员进入我国东北勘测线路。1896年6月3日沙俄政府胁迫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  相似文献   

4.
打通铁路自京奉铁路打虎山站(今大虎山)起,至通辽止,营业里程251.7公里。又称大通铁路。其修建工程自1921年至1927年分四段完成,表明了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政府自建铁路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其间中日交涉时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一、打通铁路修建计划与工程概况东北铁路起源于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修建的关内外铁路。1894年夏,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已经修至中后所(今绥中)。战后,沙皇俄国、英国和日本在东北激烈争夺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沙俄利用中俄军事同盟的名义攫取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修筑权,修建连接  相似文献   

5.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苏俄政府早期颁布的对华纲领性文件.宣言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享有的特权,明确提出“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主张对华实施友好平等的政策,体现了苏俄政府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但同时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在中苏磋商和建交谈判中,苏俄政府又未能将宣言中的承诺全部付诸实施,在中苏疆界和中东铁路问题上继承了沙俄的衣钵,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犯了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客观评 价对华宣言不仅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注意到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首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由此揭开了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访问苏联。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之间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了会谈,其结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长期经济贷款作为偿付自苏联购买工业与铁路机器设备的协定。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后帝俄与中国东北北部的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俄贸易史上,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帝俄在中国的最大投资──中东铁路建于中国东北,为帝俄与这一地区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不过由于中东铁路至1903年方建成通车,通车后仅半年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中东铁路即转为一战争眼务,所以日俄战争结束前,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并没有显著增长。而日俄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帝俄将长春以南地区连同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支线让与日本,把自己势力龟缩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帝俄为保住剩下的这块阵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经营,其中包括发展与这一地区的贸易。因此,帝俄…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1)
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中俄之间的交涉日益增多,吉林、黑龙江相继建立铁路交涉机构,杜学瀛曾任吉林铁路交涉总局会办,驻哈尔滨负责吉林铁路交涉事宜。日俄战争后,署理吉林将军达桂与暂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联名请求添设哈尔滨关道,获清廷批准,杜学瀛署理哈尔滨关道,与沙俄中东铁路管理局开展了诸多交涉事宜。除对俄铁路交涉之外,还开展主权交涉、土地交涉、税务交涉等。从杜学瀛履职情况看,哈尔滨关道无疑是以海关道成例设立的地方外交交涉机构,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9.
中俄经济关系史研究的拓荒之作——评《中俄茶叶贸易史》徐凤媛多年以来,中俄(含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六、七十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两国的政治外交关系史,特别是沙俄侵华史,并涌现出相当丰富的成果。随着客观...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抢得旅大租借地和南满铁路,成为中国东北南部的主宰。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争夺东北地区这个所谓的“远东巴尔干”,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制造事端。自1907年至1909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先后挑起了“东省六案”纠纷。这六案是:新法路案、大营路案、京奉路展修案、抚顺烟台煤矿案、安奉路沿线矿务案及“间岛交涉”案。在上述六案交涉中,只有“间岛交涉”案,中国取得了胜利,其中宋教仁、吴禄贞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此略作探讨,并概述其要。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管理问题,是中国边疆史和中俄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从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逼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为止的一个半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清政府是否管辖了黑龙江流域这一广袤地域?以及如何进行管理的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满族统治者于一六四四年南下灭明后,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土地辽阔的封建帝国,其疆域北抵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  相似文献   

12.
中东铁路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省铁路的简称,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是中国境内第一条(也是当时最长的)铁路,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全长达1514.39公里,与俄国后贝加尔铁路及南乌苏里铁路首尾相接。号称“东方巴黎”的哈尔滨,就是由于其地处中东铁路的枢纽,而很快由一个小村镇发展成为一度拥有30几国侨民的大城市。中东铁路的支线由哈尔滨直达大连(旅顺)。日俄战争后割让给日本,改称南满铁路。以这个丁字形的铁路干线为基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形成东北巨大的铁路网。  相似文献   

13.
黄定天 《学术交流》2004,8(3):157-162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武装干涉,成为孤悬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为摆脱孤立的困境,提高国际声望和地位,使新生的政权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对西方列强交涉暂时无望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确保自身的主权和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于1924年前后签订了《中俄协定》、《奉俄协定》、《苏日协定》,与中国、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协定》的签订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最大邻国的承认,进一步打破了协约国的封锁,对中国而言,废除了以往两国间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了苏联对外蒙是中国之一部分的承认,因而《中俄协定》对两国来说应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日俄协定》的签订解决了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库页岛问题,日俄间也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本无可厚非,但该条约的某些内容却是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在东北亚区域内的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14.
1923年10月,在奉系军阀统治下的东北,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诞生了。这是我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弄清这个组织的来龙去脉,不但有利于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乃至全东北党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地方党史知识的传播。对于这一问题早已有许多同志发表过不少文章。本文着重从其创立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作些初步探讨。中共哈尔滨组创建的客观条件 1.哈尔滨工人队伍与工人运动产生较早。特别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下,罢工斗争迅猛发展。由于工人运动与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性质。这构成了中共哈尔滨组创建的阶级基础。 1896年6月,沙皇俄国与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所谓《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随着中东  相似文献   

15.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题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第一次对华宣言》,明确规定:“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发其附属产业”①。同年8月26日,在苏俄《消息报》上公开登载的宣言中,则没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条文。而1920年3月26日,中国政府收到伊尔库茨克领事馆转交的宣言中,明确载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条文②。作为第一次对华宣言的签署者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在同北洋政府进行建交谈判时,也否认了该宣言中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这在外交史上…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沙俄在近东和中亚的侵略屡屡受挫,于是把战略重点向中国和远东转移,而铁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中国的重要手段。沙俄实现侵略中国和称霸远东的必要条件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中国和远东建立联系,而铁路既可以加强其在远东的战略防御能力,又能提供便利、快捷的客货运输,加强与中国的地缘经济交流。中东铁路建立起了以地缘为基础的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7.
1928年5月至1929年3月,东三省人民掀起反对日本攫取满蒙新五路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协助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政府拒绝了日本方面的侵略要求,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权。张学良坚持外交“以不损利权”的原则,尊重民意,独立自主地发展东北铁路网,并且在保路运动高潮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全国统一。一、东北自建铁路与中日铁路交涉本世纪20年代,东北铁路的投资和管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20年,东北铁路总长3,651公里,分为国有的京奉铁路、中俄共管的中东铁路和日本满铁会社独资经营的南  相似文献   

18.
1896年6月3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诱逼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于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著名的“中俄密约”(以下简称“密约”)。“密约”是沙俄侵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沙俄的侵华活动进入了新阶段。因此,弄清楚“密约”产生的条件和经过,对于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俄对华政策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3):112-114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属协定,发展新型中苏关系,巩固新生政权,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苏双方就条约继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最终,中共经过不懈努力,废除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友好同盟条约,收回了旅大的行政管辖权以及中长铁路所有权,事实上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现状,妥善地解决了中苏关系中的条约继承问题。中共对于中苏关系中条约继承问题的处理,既符合国际法上政府继承中条约继承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苏双方的共同利益,推动了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达斡尔、乌底改是我国的兄弟民族,国史里记载了他们悠久的光荣经历,他们的文化,久已成为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居处边境,十七世纪,首先遭到外来的侵略。他们经过英勇顽强的抵抗,有的内向转移,也有一直坚持在原地的。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清廷让出了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换取沙俄不再勾诱噶尔丹,不在我西北挑拨分裂。乌第河流域,沙俄竟贿赂译员进行胁迫,终于留为悬案。现在苏修官员们却说“根据尼布楚条约从俄国夺去的土地”,“俄国人到来以前黑龙江是荒无人烟的”,歪曲捏造,颠倒黑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