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调研、分析,结合旅游开发现状,找到旅游开发与区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矛盾,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对泸沽湖景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为保护民族文化及其文化生存环境,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泸沽湖旅游区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本文拟以云南片区的落水、里格、小落水的家庭走访为基础,分析摩梭族家庭在旅游参与中的状况。旅游地区的家庭经济变化除了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同时受制于家庭自身的诸多特点,例如家庭观念、成员自身特点以及家庭成员的性别结构。得出传统型的母系氏族家庭、存在见识多文化高成员的家庭、男性成员较多的家庭在旅游参与中可能具有更多优势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在文化旅游中,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影响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利益相关社区或群体获权参与文化旅游规划制定和管理是实现利益相关各方平等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以回溯述论的方式,主要侧重点在于对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建立状况进行理论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保护区"和云南非物质遗产保护寻索科学切实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早期西方人对西藏文化的认识入手 ,论述了历史上西藏文化的开放性和保守性 ,着重讨论了回归人民的西藏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西藏文化衰落论”进行了驳议 ,并从人类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视角论述了西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文章通过历史比较等方法 ,使人们不仅清楚地看到当代西藏文化是一种充满发展活力的文化 ,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达赖集团宣扬“西藏文化衰落论”所要维护的是什么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视野下的风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以及回归本土的人类学研究等范式的文化批评传统。人类学研究在“异域 /本土”之间的跨越或回归 ,人类学家具有了一种宏阔的跨文化视野 ,发现了世界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 ,与此同时 ,西方人通过异文化反观自身 ,认识到自身文明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后藏石刻文化是后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后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后藏石刻文化进行解读,分析后藏石刻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试图探讨如何可能在当地族群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并协调发展,一方面既可肯定高原族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肯定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谨慎的有节制的开发,可持续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赫哲民族影像的梳理解读、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发展赫哲民族影像记录的建议,旨在通过以主位影像的内视角反思民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影像数据库,在建设民族影像文献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旅游中的单向本真性概念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本真性的概念.并以好客旅游为例说明互动本真性,对互动本真性的复杂含义进行了概念分析和词义澄清.认为单向本真性更多地是与观光旅游相联系,而互动本真性则更多地同参与性旅游相关.好客旅游(或做客旅游)就是一种游客参与建构互动本真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建设生态和文化旅游景点保护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考虑如何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从环境正义的角度着眼,经济发展、扶贫、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都会复合性地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设计量表对75名云南昆明、丽江高尔夫女球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进行了测量,表明旅游业中民族职业女性具有高度积极的民族认同和职业认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和工作环境的支持有利于提升职业女性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对民族身份高度认同和工作环境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并为民族职业女性带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评估尼泊尔两个村庄(高山村庄Syabru Besi和Thulo Syabru)实施的优质旅游项目合作试点社区的实施过程与现状,得出社区旅游的理论框架,即必须采取整体发展模式,注重本地社区参与机构建设,才能实现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广西龙胜大寨红瑶个案,分析了民族旅游对社区教育的影响,认为民族村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文化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大的变迁,同时,面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中得到了复兴,红瑶人的价值体系也在旅游开发中被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景区与村寨叠合的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文化处于一种持续的旅游情境与旅游化生存状态中.笔者将这种情况的民族文化保护称作旅游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化保护,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说明旅游—生活空间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旅游化保护的空间格局,是民族旅游社区地方再造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健英 《中国藏学》2004,(2):115-115
青藏高原又称世界第三极,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独特性表现在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物种等诸多方面.并由此决定了经济类型和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因此,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青藏高原的发展问题,并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思.由云南民族学院藏族青年学者绒巴扎西教授著的<云南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以整个青藏高原的发展为背景,全面地考察和分析了云南藏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不仅选题重要,材料扎实,思路清晰,视野广阔,而且观点独到,论述深刻,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反映出作者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还具有大量实地调查的实践积累,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区和社区紧密相连的遇龙河景区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其社区参与前期为自发参与,后期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区参与迅速发展,多元主体大量介入,政府的管理和规范面临很多困难.由于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对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使无序的社区参与不能及时遏止.  相似文献   

20.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