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呈现新的特点,出现“伙伴关系”的婚姻,女性在物质享受和感情需求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孕观念被普遍接受,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家务劳动大为简化,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呈上升趋势。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新的角色,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年代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呈现新的特点,出现"伙伴关系"的婚姻,女性在物质享受和感情需求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孕观念被普遍接受,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家务劳动大为简化,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呈上升趋势.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新的角色,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6 0年代在美国的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中 ,有多种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 ,19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开创了政府管理和控制资源的先例 ,对日后促进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前奏 ;其次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早期生态学者利奥波德以生态学为基础创立的土地伦理思想为 6 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 ,到 2 0世纪 6 0年代 ,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民权运动不断高涨 ,社会动荡不安 ,各种社会思潮流行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因素促使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形成和普及  相似文献   

4.
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突出的社会现象。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的首要因素;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条件;美国妇女广泛就业也促进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美国新中产阶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就业和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对我们在新世纪认识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阿拉伯地区妇女深受伊斯兰教法与圣训的影响,历史上阿拉伯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地位低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倡导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阿拉伯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由于受伊斯兰传统影响,阿拉伯妇女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妇女就业仍受限制,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利仍不容乐观,但展望未来,相信跨入新世纪的阿拉伯妇女必将展示出新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美国妇女的就业人数已达到4900万。经济学家们认为,15年来,美国妇女潮水般地踏入各行各业,是本世纪最深刻的变化。4900万就业妇女的经历告诉人们,就业对她们意味着独立、时间紧迫、公文包、汽车和住房,而首当其冲的则是自信心的树立。妇女就业给社会所带来的日积月累的影响,已经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浸透到了妇女生活之外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萧条期间美国妇女就业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已婚妇女就业增长显著。就业妇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家庭生存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但由于大萧条所造成的特殊环境,歧视、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依然存在,对美国妇女的就业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日,北平《世界日报》再次开辟《妇女界》专刊,主编由男性变为女性。在女主编金秉英的主持下,妇女的声音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容涉及社会的诸多层面,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命的关怀。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编者倡议妇女走出家庭,为国贡献力量,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界》所讨论的重要议题。该专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参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调整与构建,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的英国,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兴盛以及国家立法的支持,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已婚妇女外出就业越来越普遍,妇女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自己的生育权和堕胎权,女性受教育水平也得以提高。而妇女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一系列的变化,如夫妻角色分配的变化、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两性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12.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她在《黄色壁纸》中表现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刚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揭示了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从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与父权制格格不入的新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乐园”源于圣经预表,始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自我界定,对这一观念的继承直接导致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大量“新亚当”形象的出现.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并以富兰克林、爱默生和詹姆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形象体系,勾画出“新亚当”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迥异姿态,揭示其对理解美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拨,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了“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它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两个主要女性黛西与乔丹只关注“人生姿态”。她们感情冷漠,只关心自己的魅力,然而忽略了人生的品质。对黛西与乔丹“人生姿态”的分析中可以探究菲茨·杰拉德对美国女性的矛盾态度:他对女人既有极其浪漫的“崇拜”,同时又怀有极深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17.
"软权力论"之所以获得成功,第一在于将以自由、民主为基石的"美国例外论"置于全球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之下,赋予其崭新的面目和使命,从而更新了美国外交中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传统。第二在于它恰当地处理好了与硬权力的关系,因之使美国外交中道德因素和战略因素达到了比较均衡的状态,也使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获得了某种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现并受到文艺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众多女性题材的作品中,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颜色》无疑成为最能体现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深刻剖析了黑人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并从女性角度出发,呐喊出了黑人女性解放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9.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