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十年代初。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科书中,有一章叫做“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贫困化又被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从此以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就成为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基本接受了这种观点,大部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材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章节。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并没有给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提供什么证据。现  相似文献   

2.
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我们应认真、全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坚持无产阶级的劳动从属于资本这一前提 ,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地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未改变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状况 ,因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规律依然存在 ,只不过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理论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正确地理解这一理论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的方法论。为此我们拟从两个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第一,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理解,它本质上是随资本主义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因此,它也必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不能作狭隘的片面理解。它不仅包括无产阶级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而且是基于无产阶级地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上的贫困。  相似文献   

4.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为改善生活状况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状况比马克思、列宁当时讲的生活状况,有了某些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引起对贫困化理论特别是对绝对贫困化理论的争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是存在的,是指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是有时发生的,而不是经常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是不存在的,不应该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因为马克思就没有分过,因此也不能把绝对贫困化称为一条经济规律;第三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从狭义上理解,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产阶级辩护士,都异口同声地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否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事实,妄图掩盖当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模糊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麻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西德的“新自由主义”者就是这种反动学说的鼓吹者之一。他们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短暂的虚假“经济繁荣”,说什么工人和资本家已经达到“收入均衡化”,生活水平“日趋接近”,西德“工人已经生活得很好”,不存在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问题。达种谬论既与事实相反,也不能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于是有人提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否仍然有效,这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原则问题,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家经常提出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据我们所知,对这个问题,目前社会上和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学术界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个理论问题的讨论中,蒋学模同志一直认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有时的”,这个观点已编进他所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少高等院校也按此观点讲授。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无产阶级的贫困也不断增加。“资产阶级运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出现的新情况,给我们提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这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密切地联系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所以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主要标志(不是唯一标志)?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需要继续探讨。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同,但是它的主要标志都是无产  相似文献   

10.
张帆 《理论界》2013,(6):4-6
列宁的劳动群众贫困化理论是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察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论成果。列宁认为,劳动群众的贫困化指的就是劳动群众的被剥夺,并从剥夺的内容、对象、范围以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列宁还指出这种"剥夺"造成了劳动群众的物质性贫困和社会性贫困两种结果。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现实,证明了列宁劳动群众贫困化理论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是否还存在绝对贫困化?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究竟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现象,还是反映持久的、经常的必然趋势的规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现将两种主要观点,归纳整理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贫困化的研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因和实践旨趣形成的关节点,马克思对贫困化的分析在理论上是层层深入和提升的,即从对经济利益和政治国家的初步探讨扩展到对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根据所代表的哲学层面的探索,创立了异化劳动学说,建立了新的世界观.进而,马克思深入地解剖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开辟了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远景.  相似文献   

13.
由于资本输出所引起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国际化运动的结果,使得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为贫困积累的缓慢形式和工人对于资本的隶属状态逐步加深;而在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绝对贫困却仍以它的旧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状况的出现,使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产生了模糊认识。本文将分析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国际化运动的结果,怎样导致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畸形状态,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贵族等问题。讹误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时,有的同志把“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一说视为马列的一贯思想,甚至还以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的永不改变的经济规律。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缺乏分析的。马列著作确实在不少地方提到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例如,在《资本论》中说:“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08页)。在列宁写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也说:“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使小生产者更加陷于破产,使雇佣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并更加迅速的引起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对的而有时是绝对的恶化。”(《列宁选集》第三卷,第737页)在《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对《资本论》开展专题研究是我跟王惟中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当前实际,试图探讨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一些理论问题的一个尝试。经过一段摸索,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密切结合当前实际选择专题。我们选择的专题,都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四化”有关的理论问题。原则上按《资本论》各卷篇章的先后为序,但对当前社会上讨论较多的理论问题,则提前进行研究。譬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有的同志提出绝对贫困化不是一个规律,而是一种“间断地出现的现象”。在国外,甚至有人提出:“不是工薪阶级的贫困化,而是工薪阶级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化。”因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恶化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追踪国际共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历史轨迹,探寻其由实践到理论创新发展过程,得出初步结论"一国两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上的具体策略,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由弱小变强大、由初创到发展、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演示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历来认识上分歧最多。分歧主要集中在:(1)“绝对贫困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2)它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3)它是否符合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些主要分歧的关键是:(1)符合革命导师有关论述的原意,(2)符合当前客观实际情况。现在,我们试对上述主要分歧,分别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逝世已有一百周年了。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实践的检验,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资产阶级的攻击。其中,贫困化理论就是被攻击最为激烈,最为集中的理论之一。在国  相似文献   

20.
曾明星  吴瑞君 《兰州学刊》2012,(11):139-144
城市贫困化既是经济问题,亦是深层次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有不同的贫困化涵义。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贫困具有结构化、发展型、转移性及社会资本贫困化等趋势,而与传统收入型贫困化相比,更具支出型特点。物价和居住成本的长期过快上涨,已成为城市贫困化的新诱因,特别是"代际透支型"的"居住贫困化"将对未来的城市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其发生机制入手,构建"益贫式增长"模式,进行"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