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湟花儿中论述花儿的花儿朱刚如果细心翻阅河湟花儿资料,我们就会发现,河湟花儿作为一种整体的演唱艺术,她不仅大量地反映人们所熟悉的男女性爱、社会不公和人民大众追求想往幸福自由这些主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花儿是论述花儿本身的。这种花儿我们暂以“论述花儿的花儿...  相似文献   

2.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4.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5.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6.
河湟“花儿”,是以西北河湟地区的方言主体——河州话和西宁话写成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真研究一下河州话表现在花儿中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许多语言现象,在推论“花儿”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时,可以找到比较科学可靠的佐证。 过去的一些有关“花儿”语言学方面的论文,从汉语的角度对“花儿”中常见的特殊字、词、句分别进行了一些探讨,使其中一些明显属于汉语范畴的语法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事实证明,将“花儿”中屡见不鲜,河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河湟花儿两段体分节歌的特点出发,广泛研究了花儿兴起联对“比”这一艺术手法的特殊应用。作者把河湟花儿中对比的应用分为“发端起情定韵之比”和“夸张通感比拟之比”两大类,并分别把两类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宁夏六盘山花儿是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的一个独特门类。2009年,宁夏六盘山花儿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一起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宁夏六盘山花儿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忽视。以宁夏六盘山花儿为研究对象,从专著、论文两类进行整理。在专著方面,宁夏学者屈文焜、武宇林分别在《花儿美论》、《中国花儿通史》著作中对宁夏六盘山花儿进行了专章专节论述;在论文资料方面,从语言、文学艺术层面、音乐学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其他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和河湟“少年”的对比、分析,旨在论证这样一个问题:洮岷地区的山歌叫“花儿”,河湟地区的山歌叫“少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歌形式,其区别有如“花儿”之比藏族情歌“拉伊”,“少年”之比汉族山歌“爬山调”。因此,不能将二者归结为一源之二流,更不能在此前提下开展对二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花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若行云流水不枯不竭,不息不灭,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唱在洮岷山川、临夏大地、河湟两岸,响彻贺兰山麓、天山脚下。花儿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它独具的风姿所显露的艺术美分不开的。花儿的艺术美表现在多方面,但最能体现其本质的却莫过于花儿的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11.
每个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原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时代诉求而发生变化。以青海省湟中县"八瓣莲花"为例,探索"八瓣莲花"的荟萃在湟中县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该地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方向选择都是民族间文化的"他者"与"我者"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种融合。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某一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创造的生产力之一,往往使得河湟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古老与现代的二重性特征。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艺术文化走向现代市场产业化发展,在发展中明显地镌刻了地方性、民族性和文化自觉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花儿,河湟地区惯称“少年”。湟河“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前两句为兴起联,后两句才是所表达的主题。而兴起联本身除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比、兴、赋表现手法之外,还有它特殊的部分,需要作深入的探讨。它的特殊部分,应从借声调、借韵脚为兴起联去研究,才能把它说的透彻,境界更为开阔。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少年”所有的兴起联包罗无遗。  相似文献   

13.
河湟失陷,在唐代君臣和朝野上下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君臣时刻梦想着收复失地。张议潮起义,驱逐了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表示归顺唐朝,曾令唐人欢欣鼓舞。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唐诗中表现了唐人痛失河湟的悲伤、收复河湟失地的呼声和欢庆河湟收复的心情,歌颂了朝廷的决策和河湟恢复斗争中的英雄张议潮等人,也反映出唐王朝与归义军在河湟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就发展河湟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建构河湟现代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河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对待河湟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猫鬼神"是青海河湟地区汉、藏、土等民族言之色变的一种邪神。本文从宗教学和民族学视角对其历史流变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如何发展河湟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认为既需要全面认识教育与文化的互动、构筑河湟公众文化心理与教育观念 ,又需要加强学校对河湟社区文化的导正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西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在宁夏,回族是传播和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花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宁夏回族“山花儿”首先具有“花儿”品种分类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流传在宁夏的“信天游”与“河湟花儿”相比,其民族性和地域性更强.其次,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由于地域的影响,“山花儿”既保持了“花儿”山歌野曲的粗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此外对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口头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20.
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地理的原因;地理环境是形成河湟文化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