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古代湟水黄河间的重要通道─安夷和罗谷道考述庞琳这些年来在青海地方史和交通史的研究中,多倾向于东西纵向道路的研究,如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河曲道、党项道等。东西纵向道路无疑是青海古代交通的主道。然而在青海东部的湟水黄河间,由于羌人游牧、迁徙等,很...  相似文献   

2.
青海几个地名语源辨析席元麟自古以来,青海高原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一方沃土。古有羌、氏、汉、鲜卑数部(吐谷浑、乞伏国仁、秃发乌孤等)、突厥、吐蕃等民族驻牧,元代以来又有汉、藏、土、回、蒙古、维、撒、哈等民族先后住居。其中入主时间最长者数羌、吐蕃、藏和吐谷...  相似文献   

3.
7世纪中叶以来,吐蕃相继将吐谷浑和南诏收于治下。在对吐谷浑和南诏进行统治的同时,吐谷浑和南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心力”,给吐蕃进行有效统治带来了挑战。吐蕃对二者的不同统治政策,导致了迥然各异的统治结果。通过吐蕃对二者不同的统治政策及其成因的分析,揭示出统治政策和统治结果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大事纪年》记载了吐谷浑(va zha)灭于吐蕃后,附属于吐蕃的小王在705—714年间的大事。内容涉及莫贺吐浑可汗(ma ga tho gon kha gan)、吐蕃赤邦(khri bangs)公主、唐朝金城公主的活动与行踪,以及王室婚娶、会盟议事、征役赋税等内容,是研究吐谷浑史的重要史料。文章辩驳了把它看作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松赞干布纪年》的观点,认为该纪年的核心人物莫贺吐浑可汗或为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约生于690年,705年登基称可汗,727年与吐蕃联姻,得授“外甥阿柴王之印”,744(±35)年去世。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两位诗人马云奇和佚名氏的身世,被俘和他们被拘系的时间、地点,押解的路线等问题,进行了重新专辨。认为:马云寺系江南西道湖南衡阳人;其被俘是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夏天凉州失陷之后,被押解着沿祁连山脉向甘州方向进发,永泰二年(公元765年)又被押解入吐蕃,随其他唐俘一同徙往赤岭关押;马云奇最后失踪不是被番军遣回,而很可能是被杀害了。佚名氏故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一带,自幼剃度出家,精通佛理,但亦不放弃儒学;后还俗问政,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冬出使吐谷浑,可能是想游说互解吐谷浑与吐蕃的联盟,未成功;大历元年(公元764年)甘州失陷后,被吐谷浑押往临蕃囚禁。  相似文献   

6.
当前土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集中在历史文本与口头传说的不同解读上。没有文字记录的口头传说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处于动态过程,容易发生变异或断裂,而历史文献的记述却是固态的和静止的。本文对吐谷浑被"羌化"和"吐蕃化"、土族自称"蒙古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海都兰、乌兰地区的吐蕃佛教遗址、遗物年代很可能是在779年吐蕃本部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成,赞普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国教,大力弘佛,是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地区的佛教遗迹、遗物产生的原因。藏文史籍记载的松赞干布时期所建寺庙隆塘卓玛庙(klong thang sgron ma temple)和仓巴隆伦嫩庙(tshangs pa rlung gnon temple)则不可能在青海吐谷浑地区,都兰热水北岸塔基也并非是文成公主的最后归宿。青海都兰血渭6号墓的墓主人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而2018血渭1号墓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国的某位吐谷浑小王。都兰热水等地的吐蕃墓葬可能受到象雄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吐蕃葬俗应是由来自象雄地区某个家族的成员传入都兰热水地区。  相似文献   

8.
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主 ,结合相关的文献与实物材料 ,对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葬中所反映出的吐谷浑与吐蕃王国的关系、吐蕃墓葬与青海道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重大历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桑耶寺不仅在弘扬藏族文化、培养早期藏地的宗教人才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而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而吐蕃道是沟通中国内地与印度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从桑耶寺的佛经翻译、汉地僧人在桑耶寺的驻足活动、汉文史料中所见汉僧沿吐蕃道往返于中印之间的情况等方面 ,论述了桑耶寺、吐蕃道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起于陕西西安,经过陕西咸阳、淳化、旬邑、甘肃正宁、宁县或陕西新平、长武、甘肃宁县到蒲、茹两河交汇处的寺沟口,然后沿北石窟寺前茹河河道朔流西上,途经镇原彭阳、镇原县城、开边乡,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城阳乡、古城镇、青石嘴,过瓦亭关(即古萧关)北进45公里进入宁夏固原,然后折向沿清水河北上,直抵黄河入银川、内蒙,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关古道(也叫回中道),在从西汉到宋、明,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内都曾经作为交通要道,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发挥过重大作用。其中,从甘肃镇原彭阳到宁夏彭阳、朝那、青石嘴路段约65公里,即茹河沿线一段(茹河古道),是这条古代交通线中连接西北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关键地段,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连接西北边疆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12.
阴平古道本自西汉地名,至迟在宋代作为道路名,所涉时限却远及秦代。《三国志》邓艾破蜀的记载使阴平偏道名扬天下,但历史上作为连接南北丝路之一要道者为阴平正道。阴平正道虽路线有异,但走向大体一致,即沿白水江一线自陇达蜀,显示了一定的历史复杂性,因而相对应的文学文献遗存呈多样性特点。从文献文学角度考察河南道,它是连通南北丝路的另一要径,虽在唐以后至明清呈渐衰之势,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南丝绸之路大致有成都经今西昌、大理入缅甸至印度道,成都经今大理入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出海道,成都经今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道3条路线。中国历朝重视经营西南丝绸之路,尤以汉、唐、元三朝为最。统治者注重西南丝绸之路,初衷是为海外诸国朝贡、相互遣使以及对外用兵提供便利。随着商品经济渐趋活跃,该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商道。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古称“怛逻斯”。公元5世纪,粟特人建怛逻斯城,后来成为西突厥领地。唐朝称霸中亚后,在西域所设最远的羁縻州就在怛逻斯城,后为突骑施可汗占据。8世纪,突骑施的兴起,客观上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军事屏障,对遏止阿拉伯帝国东侵至关重要。然而,唐高宗却自毁长城,多次向突骑施汗国发动战争,导致安西四镇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黑衣大食的军事威胁。751年的怛逻斯之役,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兵败大食。对古代中国来说,怛逻斯河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谓汉唐王朝国力向西发展的极点。  相似文献   

15.
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在对杜预生平事迹进行系年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可以得知杜预参与修成《泰始律》及作《律序》、律令注解的时间在泰始三年(公元267);杜预始任河南尹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到三年之间,以泰始元年十二月的可能性为大;杜预检举石鉴在泰始七年(公元271)正月伐吴之战后;杜预大败吴将张政在咸宁四年(公元278)十二月.  相似文献   

16.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18.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雷州半岛等地古越人文化和南越、西汉的外贸方各,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雷州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雷州文化又未能真正继承“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涉鲸波、开拓进取之精神,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未能走向以海为商的发展道路,以致民性保守,“惰向外志向,乏进取毅力”。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的当今,真正继承和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应是发展雷州文化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西夏与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交通、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等方面回顾、分析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