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古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有它自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在明和唐宋时期都产生了影响较大的复古思潮,这与古人的古典审美理想以及时代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明代七子派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复古主张学习秦汉之文,然而二者在创作理念和实践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不同朝代的选举制度、文化环境和社会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邹春秀 《求是学刊》2012,39(3):110-115
清人李祖陶的《元遗山文选》是其所编《金元明八大家文选》之第一家,也是第一部元好问文选.该书继承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之编选标准特色,首次对元好问文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和点评,使后人得窥元好问文的概貌,意义重大.该书所选篇目约为元好问文的三分之一,在兼顾各种文体的同时,倾向于采录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对所选篇目皆予以评点,条目众多,长短不一.评点内容丰富,而以论人论世、谈诗论文者为多.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位“多才”而又“全能”的文学艺术家,他对我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发展,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论诗文,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词,他和辛弃疾并称为我国杰出的词人;论书法,他是“颜、柳、殴、苏”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绘画,他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分  相似文献   

4.
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世俗一面是由康熙《圣谕十六条》及其后雍正所衍的《圣谕广训》为代表,在形而上一面则是康熙和李光地所定的《御纂性理精义》。《性理精义》一书,是康熙授意李光地等理学大臣删整明代理学名著《性理大全》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崇朱熹之学而将治统兼合道统。《性理精义》一书体现的,正是康熙帝王术的具体一面。李光地学行不一,杂糅诸学以迎合帝王。君臣共同完成了清初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里只把水浒主义作为丈本现象来审视其亚文化特征:它那种暴力倾向是与中国的道统相悻的却又是中国政统的派生物,并且具有回归政统的内驱力。最粗略地说来,水浒英难既缺乏“行一不久、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①那种仁义,也缺乏诛独夫非为君理性头脑。他们象人格没有发育成熟、躯体巨大的婴儿,童心烂漫,真气沛然,但始终只有哭啼子队的{性自由而且。“亚文化”云云主要指其水平的低幼而已。他们即使受招安成了朝廷命官,依然是“旧时性格”,依然隶属于其“小传统”①、他们的本质不在于是官是匪,而在于其自身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颜李学派,以承接孔孟道统自居,批判程朱理学,是清初实学思潮的先锋。代表人物为颜元、李塨、王源及程廷祚等人,主张人性一元论、“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观和“习行”的修养论,其理论在清初、民初及现代几经沉浮,反映了政统与道统的角力与联盟。展现这一学派的学术生命力,反思其学术命运历程,梳理其学术观点,对现代中国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珍 《学习与探索》2008,(2):208-211
这里说的正朔论,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又被称为正统论、正闰论.其本质的内容与特点,是通过运用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伦理道德、政治道统、文化传承等理论,来论证统治者的地位之"正".这种观念是古代政治思想在史学上的一种反映.从史学发展过程来看,正朔论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更多地表现为以"天统"来证明"政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理论探讨也不断地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文化修养、政治功业等因素被更多地纳入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考虑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字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字狱成狱特点、发生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阐释 ,认为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继而指出 ,权力与知识、权力系统与知识系统、政统与道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封建统治阶级制造文字狱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政治成就是实行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文学成主要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散文《游褒禅山记》等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0.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1):65-73
本文关注的是儒学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建构问题的分析,认为有两个倾向值得重视:一个是金钱对价值观的宰制,造成价值观的扁平化,丧失了国人精神追求维度的丧失;一个是本能的金钱欲望没有长效的精神性因素引导,会导致即使在扁平化维度价值张力的松懈。文章还从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国外思潮以及政策引导入手,分析了当代价值流变的原因,由此以史为鉴,以汉代为例,提出儒学道统对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重要性。文章最后结论认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核心问题是铸造新的民族魂,这需要高度重视以"伏羲(女娲)—龙"为符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亚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华夷秩序以及以日本、美国为核 心的霸权秩序,在以国家主权为国际关系核心机制的当代。这些反映不平等国家间关系的秩序 无法复制到当今东亚,东亚的现实也决定了不存在孕育这些秩序的土壤。同时,20世纪80年代 以来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当今东亚秩序的建构,然而一个统 一的东亚秩序的建构又受到该地区复杂的大国关系的制约,东亚秩序将摇摆于“东亚”与“亚 太”之间。  相似文献   

14.
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社会》2023,43(2):1-17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山林文化系统形成于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对于士大夫内在精神的培植,创造性地将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结合起来,中国文明由此进入了一个以诗文书画为载体而传承、守持和弘扬道统的时代。山林文化系统始终与人世间、王朝政治以及天下图景保持多重和多形态的互动。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意在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5.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嘉靖时著名散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为“唐宋派”重要作家。茅坤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及礼部主事、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等职,但终因忤逆权贵,罢官乡居五十余年而卒。“其倜傥奇峭者既不得济于世,独敛缩而发于文”(明·王宗沐《茅鹿门先生文集序》),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史记钞》,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汉语言文化特征在于它注重语言的文化代码属性的构建,从而使中国语言学形成了具有弹性的语言实体;在建构过程中形成了组块与流块两个环节,造成了句子脉络的一种心理时间流,在语言的方法上以神统形,也就是从句子的表达功能出发理解句子的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从中国文化的特有精神来理解语言学,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中国文化的特有规律来创造性地建构中国语言学。  相似文献   

17.
刘一楠 《探求》2015,(1):30-34
新中国成立后,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试图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思想资源,诠释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但两人的观点又有分歧,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辨析表明,熊十力更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秩序即儒家"外王"探讨,梁漱溟则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对人心"内圣"的激发。这种"内圣"与"外王"之争,彰显出两人各自融贯"道统"与"治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觉,也为当前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词是审美的 ,接受者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唐宋词。但是 ,从广义的角度观察 ,唐宋词又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唐宋社会的民情风俗 ,唐宋时代的风气转移 ,唐宋帝国的盛衰兴废 ,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消费方式与行为 ,皆丰富多采、细腻深入地展现在词的大千世界之中。于是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阅读唐宋词 ,也就成为当今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沈松勤的新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以下简称“沈著”),就是改换研究角度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沈著的研究分为三编。上编从歌妓制度着手 …  相似文献   

19.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棗实践哲学的意义。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有解释力和现实性。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艳山 《浙江学刊》2000,(3):95-100
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康德美学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纯粹美与依存美有互相区别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二者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存在着共同的规定根据。本文在康德先验哲学的整体框架之下,从先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阐释了纯粹美的存在形态,探讨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