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且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对国内有关低碳城市发展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研究低碳城市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排放领域与低碳城市的形态,试图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可能途径和可行方案,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升温,低碳转型被提上国际和国内议事日程。然而,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不仅关乎保护全球气候,更涉及国家发展权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发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要低碳,低碳也必须经济可行。因而,低碳途径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充满着各种美好设想的同时,还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主要涉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立论基础的科学争论;当前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难以胜任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新旧国际秩序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国际合作将会更加脆弱。尽管如此,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出路。对此,要认清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对发展权的争夺;要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要从全球气候的科学研究、自身权利的伸张、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逐步构建中国的话语权和领导理念。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南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晋华 《创新》2009,3(9):94-96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南宁市低碳城市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可从能源结构调整、技术更新、制度建设等方面尝试推进。  相似文献   

6.
苏蔚 《创新》2013,(6):33-37
长三角地区城市自发进行低碳生态的定位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有助于重新审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明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规划和技术发展等因素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英 《社科纵横》2010,25(12):61-63
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重庆市的"森林重庆"和渝北区的"生态渝北"建设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使之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变暖最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认识渝北区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助推渝北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的建议。一是加强低碳及碳汇的相关宣传力度,二是合理布局,三是探索建立与实施碳汇项目的区域布局相配套的管理政策,四是搭建渝北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通过林业碳汇勾勒出渝北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生态渝北"的低碳经济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形象。  相似文献   

8.
秦天宝  吴羽涵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18-132+244-245
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领域为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经验,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形成“中国方案”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球气候能源格局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碳约束,一国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地位。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外交的开展已经成为一国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低碳竞争力以及推进全球气候能源治理新秩序构建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国内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清洁能源外交经历了从"外生性能力援建"到"内生性制度化"外交的四阶段演进路径。特别是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世界首位的清洁能源大国之后,其外交呈现出多层多轨、"南南"模式创新和伙伴关系网络化等新态势。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来自国内绿色发展的大力保障、国际体系的权力流变以及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能动性转向。该外交新态势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低碳转型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提升自身在全球气候和能源新秩序构建中的话语引领力和制度性权力。  相似文献   

10.
法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法学研究者在温室气体减排、限排和封存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国内外能源法的比较研究、依法监管碳排放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探索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相关法律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学者认为应加强法律建设,提高应对能力。此外,我国学者还就气候变化对海洋、航空等方面法律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在致力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方面,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为解决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以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的东北地区乡镇企业,面临着能源高消耗、温室气体高排放、废水高污染的挑战.如此导致乡镇企业高碳发展的原因在于:早期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产业尚未得到根治;老工业基地的路径锁定效应;生产设备简陋,工艺水平落后.基于此,实现低碳化发展,应对乡镇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积极寻求新能源的资源优势,替代传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建立乡镇低碳经济示范区;从金融支持、强化环境责任制、强化低碳意识宣传引导等环节上,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既包含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又包含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和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必须要开展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问题是国际气候制度领域一个崭新的重要议题,它直接决定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能力和程度。用法律手段保障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国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当以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的国际法依据为基础,结合我国相关能力建设的基本国情及其法律保障的现状,尽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下一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世界光都、中国绿城,形成四大生态示范区和四大战略产业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低碳消费生活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在海洋领域人类面临双重重大变革,一是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加速推进全球能源转型及应对气候变化;二是全面发展海洋经济,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全球海洋治理。海洋能源不仅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还是连结全球能源转型与海洋治理的重要纽带。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能源资源,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以海洋能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正朝着大规模和商业化方向迈进。国际社会合作开发利用海洋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框架下,中国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海洋能源技术强国,同时需要通过建立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海上能源丝绸之路和构建蓝色能源伙伴关系三根支柱推进海洋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以此保障能源安全、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海洋治理。  相似文献   

17.
闫伟  刘爱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88-210+246-247
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资源受限,面临着兼顾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能源转型的两难处境。这需要平衡两者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防止引发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未来人类面对低能世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我国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分析,揭示了我国低碳经济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能源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理想的及适应未来低能世界的新型城市提供理论支持。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要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加快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立新型清洁的交通体系,倡导电动车、太阳能汽车等交通方式;设计生态的、低碳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建筑;建立各功能区配套合理的城市景观结构,保障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人口流在城市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