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怀特海的哲学被称为“后现代的”,而且是“另类后现代的”,据柯布说,主要有三大理由:第一,他的认识论认为感官感知并非是首位的;第二,他的本体论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实际事态,即点滴的经验,而不是如唯物论所说是无时间、无经验、无自由的基本粒子;第三,他的这些观点立足于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尤其是量子论.格里芬把怀特海的哲学称为广义经验论,并发展了该哲学,解决了哲学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心-身关系、因果关系、上帝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怀特海过程哲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质素,其有机统一的自然观、动态和谐的美学观、内在共生的价值论,规定着怀特海哲学从过程到生态的内在精神趋势。过程、经验、生态,是怀特海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几个节点性的概念。过程具有生态性,生态具有过程性,通过经验范畴的承载和中介,过程哲学的生态性质得以凸显并最终实现。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当代启示在于,要保护生态多样性,呵护生命共同体;促进生态整体性,激发环境生产力;营造文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哲学既是一种科学哲学、宗教哲学、审美哲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怀特海的道德哲学深于对当代文明危机的反思,并力图为道德文明提供一种宇宙论支持。这种支持最核心的意蕴便是把道德直觉和科学直觉、宗教直觉及审美直觉整合为一种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6.
共情心和慈悲心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心型!学家费什巴赫对共情理解的疏理,依据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给予共情一界定,共情是一种具有更广大慈悲情怀的深度共情,包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及关爱他者,深度地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怀特海的哲学为这样一种更宽广的深度共情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在怀特海那里,宇宙是情感的海洋,感受他者的感受是我们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较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一股思潮,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马尔库塞最先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技术制度提出激烈的批判,以阿格尔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的理论传统,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思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有合理性又有不合理性,这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现代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流派.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者揭示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途径就是创建全面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者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严厉的生态批判,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提供了新视野;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内涵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把消除生态危机视为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不仅弥补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生态问题的缺位,而且对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思辨的后现代主义──怀特海哲学[美]小约翰·B.科布张妮妮编译虽然怀特海本人没有用“后现代”(Postmodern)这个词,但他却是以后现代的调子去谈论现代的。特别是在他的《科学和现代世界》这本书里,现代受到了反驳。怀特海赞誉现代世界,但他也清楚地认...  相似文献   

10.
奥康纳、福斯特、岩佐茂和伯克特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总体性的矛盾,资本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相对立,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两类环境危机。这些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进行多维度的生态批判和审视,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个哲学世界观,都是过程思想。宇宙基本的二重性,也很受怀特海的青睐,恰如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概念。亚洲哲学所强调的内在超越性是一种超越经典认知方式的人类经验的内在愿景。对支撑意识的神经生物机制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可能在特定的大脑激活模式中找到其根源。中国古典哲学多基于直觉性解释,关注"怎样"的问题,主要是由右脑半球主导的。西方哲学则主要涉及左脑半球体现关注"什么"问题的精神活动。可是,在深层意识反思方面,大脑的不平衡并不能阻止我们通过整个大脑的作用,用终极概念来给经验现实一个最终的、纯粹的解释。因而,内在超越性将不再是依赖于文化的,而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一种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云慧霞 《求是学刊》2003,30(3):90-94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受 2 0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深刻影响 ,主要集中在对艺术与生命美学、艺术与技术理性等问题的思考上。在美学观上 ,他将“生命”一词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进一步对审美体验、艺术想像等美学当中的核心范畴加以分析。面对科技理性给现代人带来的精神危机 ,他认为只有艺术地陶冶心性才能解决。宗白华生命美学观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并对西方生命哲学加以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新千年的怀特海、中国及全球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特海所创立的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尽管这两种思想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但在上一个世纪均遭到人们的不同程度的冷遇。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格局的千变万化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越发凸显出它们的合理价值 ,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观念。文章从诸多方面论证了这两种思想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怀特海在其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 ,其中根本的东西是过程和事件。怀特海有关创造性的、综合的和相关性的教育理论是其哲学宇宙观的应用。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中表现出的运动、生命和发展主题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息息相关。怀特海的整合学说对当今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275-297
Abstract

Current affective approaches in the experience of heat or thermoception focus on the capacity of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temperature by means of consciously driven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human body. With this paper, I suggest that thermocep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whose explanation requires considering events of production of heat that are not registered by conscious activity and that do not even appear in the strata of the organic body. In order to further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rmoception I turn to Whitehead’s philosophy to develop a speculative account of the experience of heat. I use his concept of prehension as well as his analysis of “division” to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vents of production of heat from three different scales of organization: molecular, organic, and cultural. I will explain how each event of production of heat modify the affective capacity of feeling heat as well as the way each event of heat inherits its quota of subjectivity all the way up to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rise of anxiety as an emotion made of heat. To make my case, I will provide a division analysis of prehens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heat when eating tacos in the streets of Mexico City.  相似文献   

16.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唐都学刊》2013,(6):122-12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不同学科的契合”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推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有没有超越性 ?这是世界性的文化学和宗教学的重大课题。郝大维与安乐哲出自一个特殊的目的 ,即把中国宗教解释成西方宗教的互补物 ,认定中国文化没有严格超越性 ,只有所谓的内在超越性。这和事实不符。只要是宗教就是严格超越的 ,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例如 ,荀子的哲学就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倾向。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用自然和历史的两分法确立了一种新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平衡的关系 ,为解读中国哲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