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湘军幕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湘军治军书、参机要、领兵出征、理粮台、筹军伯等充当鹰大,效尽犬马之劳,助成了曾国藩等在短期内挽救清王朝。但湘军幕府在充当湘车的参谋部和后勤机关,帮助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同时,又促使晚清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湘军幕府在办理军务、赢得战争的旗号下,使湘军大帅等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逐渐取得了军事大权、经济大权和人事大权。咸丰以前,由于清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督抚表面上拥有综治军事、统辖文武、考核官吏、督理关税、监临乡试、管理治政等大权,…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幕府规模庞大,在其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中,幕府人员译撰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规章制度,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堂,还亲自参与新式军队的编练,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幕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袁世凯疏通关系,争取练兵机会,清除外围障碍,使袁世凯始终都控制着其赖以生存的军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日本《华夷变态》书中唐通事向江户幕府所提供的清初台湾郑氏集团的情报为中心,考察了日本对于郑氏集团政局发展、清郑军事对峙与和谈以及清朝统一台湾等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状况,并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分析了日本江户幕府极其重视清朝统一台湾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孟宪实 《中国学术》2004,5(1):371-374
唐代的幕府制度,因为涉及唐代历史的重大转变,所以长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当唐朝军事制度的重心从临时出征(行军体制)转变为边防驻守以后,军镇的长官不仅继承了行军体制中的战时权力,而且继承了行军体制中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幕府。军事长官依靠这个幕府组织运用自己的权力,组合自己的利益,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安史之乱的发生,当然有许多其他因素,但安禄山手下的幕府在其中发挥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是不容忽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是晚清历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幕府,都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两个幕府成员的来源、两个幕府的特色、两个幕府所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对这两个幕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汉代幕府制度的变化以及将军对文人的器重与赏识,使得幕府成为文人的一种重要入仕途径,于是幕府文人集团逐渐兴起。汉代著名的幕府文人集团有窦宪幕府文人集团、邓骘幕府文人集团、梁商幕府文人集团、梁冀幕府文人集团、何进幕府文人集团等。幕府文人在承担军府各类军政文书之余,还不时撰文作赋,为幕主唱赞歌,幕僚与幕主之间以及幕僚相互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汉代幕府文学奠定了幕府文学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幕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幕府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到了清代,幕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广泛,并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试对清代幕府的类型与特点,作一分析说明,以期对清代幕府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根据清代幕府内部关系与活动的性质,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1)军营幕府;(2)行政幕府;(3)专职幕府;(4)艺文幕府。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军营幕府。清代的军营幕府主要是指驻防将领即所谓“武职”的幕府。清代前期由八旗兵和绿营兵负责国家防务,嘉庆时始大募乡勇,后来又有湘、淮军的崛起,清季则由新军起弹压之责。这些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常备军,是清代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清代国家政治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军队系统;一是地方行政系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军政”与“民政”。在军政系统中,除中央设置统制机构和京城驻军外,大量的军  相似文献   

8.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9.
周国平 《河北学刊》2003,23(1):166-169
文章探讨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幕府为解决“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问题,在“聚兵积粮”的同时,惟才是举,广辟人才,由此塑造了文氏幕府的种种特征,并对文天祥勤王幕府的失败原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幕府,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幕府研究却相对薄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幕府研究以五代、清两个阶段为核心,对其他阶段则少有论述;下半叶,在继承上半叶学术成果的同时,又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推向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幕府研究的回顾,认为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缺乏新意、概念含混不清、各阶段研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值得21世纪的学人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最早在幕府中庀局刊书的是胡林翼,随之而起的为曾国藩.曾国藩延江浙博雅之士、设幕府机构金陵书局刻书,起先专刻<船山遗书>,为的是表彰先贤,倡导节义,而后才有精校群籍以振兴文教的自觉.这种自觉不仅造就了金陵书局,使其所刻书以校勘精审、版本可靠著称,遗泽余韵,流衍数世;而且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成了晚清地方官书局的大规模兴办,开启了"中兴"人文之盛,为清代官刻涂抹了最后一丝亮色.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提倡风雅的幕府,这些幕府成为诗人、学者的聚集地.乾嘉幕府学术气息浓郁,以卢见曾、朱筠、阮元等人为代表的幕府,倡导学术研究,一度成为学术基地,乾嘉学术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使清代诗文创作渐至兴盛.作为沟通“朝”“野”的纽带,幕府体现官方意识与布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幕府”的外延较战国有所扩大。幕主自主用人的幕府制度在秦汉时期正式形成并广泛地存在于行政系统,其标志就是辟署制度的确立。秦汉时期的辟署制,在辟主资格和辟署范围、辟署标准和辟举对象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辟主和被辟者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并形成相对固定的隶属关系;辟署制度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幕友制度重要表现形式的游士宾客在这一时期也较为活跃,成为幕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是“大器晚成”的。四十岁以前,他仅仅在醴陵渌江书院任了半年多主讲,在安化陶澍家官当过八年私塾教师;四十一岁至四十八岁之间,他又在湖南、湖北的督抚幕中过了八年幕府生活。在此之后,年近半百了,才开始发迹,迅速跻身于清王朝封疆大吏和“中兴名臣”的行列。在幕府的八年中,左宗棠先后两佐湘幕,其间一佐鄂幕。1852年10月,他应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15.
西汉将军和将军幕府□余从荣西汉一代,中央政府始终面临着一对矛盾,即一方面要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必须抵御少数部族的入侵。在古代社会,军权是政权的保证,这样,前者要求将政、军权集于皇帝一身;后者要求分权,将军权授予给领兵将领。然而西汉一代,内无叛将而...  相似文献   

16.
清代,“自督抚以下司道府州县,衙门虽自不同,俱各延幕宾。”这是清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色。幕府由封疆大吏至州县“父母官”皆置,其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新的变迁和扩展。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幕府成了地方行政机关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州县一级行政机关,是官僚政治系统的“终端”,与民相接,直接处理社会基层事务,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其政治上的意义尤其重要。所以,州县衙署中的幕府也特别值得重视。正缘于此,本文把视点放到州县的幕府,试探讨其设置的原因,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军阀幕府作一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的成员结构及特点 ,指出它们基本上是由血缘、地缘、业缘构成的 ;第三部分 ,对近代军阀驾驭庞大幕府及维持其运转的手段作了分析 ;第四部分 ,对近代军阀幕府中幕主与幕僚的关系作了探讨 ;第五部分 ,分析了近代军阀幕府的致命缺陷及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认为 ,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政局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规模·能量·影响--李鸿章幕府与曾国藩幕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茗 《社会科学》2002,(11):68-72
晚清时期 ,幕府的大小与幕主的职权、地位等密切相关。李鸿章的勋望、权势均较其师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 ,李鸿章幕府无论在幕僚的素质上 ,还是幕府的规模和影响方面都比曾国藩幕府逊色。究其原因 ,除了时代的差异外 ,主要在于李鸿章本身的人品、道德、学问不如曾国藩。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淮系集团的政治势力难与湘系集团的政治势力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中国“最早的西部诗歌”,盛唐时期只有“少数边塞诗人确有短期边地生活经验”,“多数诗人”的边塞诗只是“使事用典,借题发挥”。本文列举事实,证明不少诗人写作西部诗歌都早于岑参;盛唐时期文士出塞人数众多,乃是一种时代风尚;诗人们的边塞诗大多具有具体生活基础,而非“虚拟想像”。本文还进一步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征作了新的探究,纠正了这方面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兵  侯冬 《甘肃社会科学》2012,(2):133-137,161
乾隆朝,卢见曾两任两淮盐运使,在任时以爱才好士著称,幕府宾客众多,极一时之盛.卢见曾以其幕府为核心,广纳贤才,结交文士,鼓扬风雅,鼓励并影响着文人雅士的创作,幕府的宴集活动为其赢得了名声,使其成为了乾隆中期江南地区的文坛盟主.卢见曾幕府的文学活动促进了扬州诗坛的繁荣,同时也影响着清代中期扬州诗坛风气的转变,促使扬州诗坛向“雅正”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