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社会、政治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了其文化、思想渊源。接着论述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基本内容。其次,简单概括了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几种主要方式,并对基于改造方式的分歧而形成的不同派别作了初步的辨析。最后指出其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民国国民性教育思想的大众探索,是以“救亡图存”为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方法路径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教育对于国民性养成与改造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当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转型和发展时期,以史为镜鉴,将国民性教育与改造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序为之,促进国民对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促进国民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教育促进“国”与“民”之间的认同,努力塑造有“健康国民性”的“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性真的存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及国民性改造一度成为学界的关注焦点,本文结合国民性的概念,运用哲学、社会学理论,从中国国民性提出的时效性和功利性、阐释的片面性和精英性、研究的狭隘性和僵化性几方面证明:中国国民性存在与否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还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即被有识之士提出。鲁迅一生,更为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奋斗终身。他说:“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但是,从戊戌变法(1898)到新中国成立(194...  相似文献   

6.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相似文献   

8.
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周建超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广泛背景 ,探讨了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简要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简单概括了近代国民性改造的方式 ,并对基于改造方式的分歧而形成的不同派别作了初步的辨别 ,最后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按早期、前期、后期三个阶段论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由来及发展。过去一些研究者认为,鲁迅后期抛弃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本文作者则认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鲁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以后,也没有中辍对这一问题的探求。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后期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与前期相比,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根本不同,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刘永莉 《齐鲁学刊》2003,(3):128-130
老舍创作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现代性的国民人格建设理想 ;二是对敷衍、自甘堕落等国民“劣根性”作了揭露和批判 ;三是揭示了传统国民性“家国一致”的理想人格的悲剧内涵。老舍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不仅在于批判国民性 ,而且在于建设国民性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改达国民性理论思索的逻辑进程作为中国近代编年史的开启标志,1840年无疑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岁月。之后,丧权辱国之事接瓜而至。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迫使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反思。从此,关于中国民族特性的认识,包括对中国人现实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性改造问题,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热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中国民族在痛苦的反思中深沉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最初提出,虽是肇端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严一 复与梁启超,但其时应者寥寥,远未引起时人的关注。辛亥革命后,国民性问题已成了社会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课题,“国民性”、“国民心理”、“国民  相似文献   

14.
袁洪亮 《船山学刊》2003,(3):139-144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国民性改造运动中,主张国民性改造的知识分子探索运用教育、文学、戏曲等多种方式作为改造国民的主要武器,同时,在改造国民的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上述方式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近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论严复的启蒙“三民”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在理论上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一种救国方案。它注重于主体意识的重塑即人的近代化。严复认为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为民力已、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其根源有人种、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把反省民族文化心理与反封建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主张通过提高人民的血气体力、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封建专制束缚下的臣民改造成现代资产阶级的国民。严复把“三民”看成是治本之举,而对政治实践较为冷漠。但应该肯定,他的启蒙“三民”主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改造国民性思潮。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鲁讯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严酷的国际竞争局势,战国策派学人提出了其改造国民性思想:把官僚化、文人化、乡愿化、阿Q化的“柔道的人格型”改造为具有柯伯尼宇宙观、战士式人生观、“忠为第一”、文武并重的“刚道的人格型”。战国策派还试图往文学艺术中灌注“悲剧精神”和“民族意识”来促进国民性的改造。战国策派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重庆抗战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