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对法律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律和宗教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规范。宗教对法律的启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宗教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虚拟的一面,正因为宗教有虚拟的成份,才构成了信仰的基础;法律也应该包含虚拟的成份,不能只停留在现实层面的说教上。二是宗教非常强调程序形式和程序活动,正因为宗教对程序的推崇,才树立了宗教的权威;法律也应该强调程序形式和程序活动,通过强调法律程序来建立法律权威。三是宗教强调一种精神,正因为宗教对精神的景仰,才使得宗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法律也应该倡导一种精神,唯其如此,共同的法律价值观才能建立,法治才会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正当性来源于宗教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的协调统一。政教分离原则确立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政治基础,政治与宗教关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了政教分离原则从政治原则转化为法律制度,并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宗教工作法治化得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多神崇拜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文化基础,正是因为多神崇拜接纳了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社会基础,因为不同的宗教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以宪法为中心的宗教法制体系和法治精神是宗教工作的法制基础,宗教与法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宗教拥有社会关怀,使法律具备终极信仰。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其中法律控制是一种正式形式.法律确立了秩序的权利基石、信任基础和认同前提,也拥有有效防止和化解矛盾冲突从而构建秩序的权威.权利本位是法律控制的政治基础,法律权威是法律控制的观念基础,利益调节是法律控制的社会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控制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面对法治这一法哲学的核心概念,拉兹与哈贝马斯的研究路径各有千秋。拉兹以实践理性为法治的理性论基础,秉承传统分析实证主义的形式法治观,并引入法律权威概念来阐明合法性问题。哈贝马斯则以交往理性为理性论基础,在批判形式法治观基础上提出了程序主义法治观,认为只有经过特殊的民主立法程序,法律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可以实现内心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仅仅根据韦伯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而认为韦伯的观点是一种唯心史观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该搁置价值观的争议,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来看待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说。本文通过阐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完整的关系链条来解释经济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宗教,宗教反作用于经济。  相似文献   

8.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国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规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理论上,正义价值、“人民主权”理论等为其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规范层面上,国家赔偿法尚未规定该项制度,不仅同宪法相抵触,还有违法律的协调性;现实中,囿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此类案件通常无极而终。为构建良法、完善法治建设、保障人权,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势必要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进“文明间对话”、“宗教间对话”活动。在宗教史上,经常会出现盲信与不宽容的一面,这完全游离了对话精神。抛开教义信条,进行满溢自律和理性的对话,才是宗教的生命线。背离对话,则可以说是宗教的自杀行为。因此我们SGI在推广以佛法为基础的人性主义时,无论遇到多少疯狂、自以为是和不信任等障碍,也绝不降下“对话”这一人性主义的黄金旗帜。  相似文献   

10.
宋代平民在医疗、饮食、佩香、化妆、建筑、婚育仪式、宗教活动、节日习俗等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药,香药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常物。出现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口香药大量供应;宋代平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香药知识文化的逐渐积累。香药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平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无疑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折射出宋代平民不但享受物质生活,还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重要思想,实践作为可以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必然是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虚拟实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虚拟实践是否是实践的问题是探讨的焦点之一。从虚拟实践的辨析和分类入手,结合经典作家对实践的论述,通过比较实践和虚拟实践的特点,提出虚拟实践属于实践,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实践形式;实践既包括现实实践,又包括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既包括精神实践又包括非精神实践,这些不同的实践形式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基础伊斯兰源自一种以贝督因人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的种族社会。应该承认,在伊斯兰的形成过程中,宗教和社会生活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制约。其中,主要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活动影响了它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因此,至少是在伊斯兰形成初期,这种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决定了它的经济观念。只是随着阿拉伯-伊斯兰征服行为的扩大,经济活动的基础才得以扩展并适应新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具有不同经济形式的新文化。由此,沙里阿(Schari’a)这种法律体系就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不仅强调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但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法治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体现出人权、民主、平等的文化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了我国法治进程中应正视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浅探沈阳一、关于藏民族精神的界定仅就民族精神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界定。广义者(如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它形式的基础和内容”,表现于民族的宗教、政体、伦理、立法、风俗、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也有人...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重视世俗生活和人的现实享乐,把对财富的拥有看作享受的根本基础,驱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为近代科学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实践基础。人文主义唤起了人们探求人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奥秘,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俗的社会生活,用求证试验的方法验证真理。人文主义否认权威;追求知识,捍卫真理,从而塑造了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方式。人的物质活动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精神活动方式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人的决策活动是从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中分化出来并相对独立的一种活动方式。人的这三种活动方式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作为“合力”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一对矛盾的背后,隐藏的命题是人伦秩序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两者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笔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第一,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立法在理论上都有其合理性;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度、法律素质和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的影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民的告亲行为呈现出"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并存的状态;第三,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借鉴古今中外的相关立法,笔者认为在两种秩序发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应当维护人伦秩序,因为这是人最基本的价值需求,法律不能置之不顾,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涉及恶性犯罪,则必须强调公共秩序维护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8.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宗教的经济学研究进路还仅限于分析基督教国家的宗教现象,尽管这一进路的核心理论家们对其普适性充满信心。并且,宗教市场的供给理论所考察的只是宗教性表达的一种形式——正式宗教组织里的宗教参与(成员身份和活动参与)。为分析当代中国(一个与欧美国家在宗教传统和宗教管制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的宗教现实,文章提出了一个三色市场模型:红市(官方批准的宗教),黑市(官方禁止的宗教)和灰市(合法性/非法性地位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状态的宗教)。灰市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的是宗教性表达的非制度化方面。三色市场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复杂的宗教现象。而且还可以被拓展应用到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20.
审美创造性直觉,是一种在认识中通过契合性或通过同一性对事物的审美隐约性把握,它含有若干审美隐喻和审美象征成份,也正因为此,审美直觉的含义与产生共鸣的力量往往是无限的,同一般的概念凭逻辑推衍出的知识理念相比较,应该说审美直觉能力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