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语动结合成词由词核V1及其结果补语V2构成,表述动作的结果。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充分保留了自由语素V1的论元结构信息,但是能否反映V2的论元结构全貌依V2的词化程度而定。表述型、方位型以及大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都是词化程度较低的自由语素,在合成新词时语义不变,因此它们的论元结构与V1的论元结构一起完好无损地再现在合成动词的论元结构中;小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为词化程度较高的黏着根语素,在合成动结结构时语义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论元的语义角色会部分流失,这时的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不能真实地再现V2的论元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动结句的论元结构取决于动词事件和结构事件的次论元结构.一般情况下,两个事件各有的论元必须在动结句中得到全部实现;两个次论元结构中的语义角色若有重叠,则共享同一个有语义标记的位置;句尾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或介词短语可作宾语补足语或主语补足语,或描述运动实体的终态,或描述运动的路径.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分属于两个事件的不同论元争夺同一语义角色,这时须隐藏其中一个论元,使每一个语义角色分且仅分给一个论元;而当动词意为"体物(液)外排"或"外物内纳"时,作为运动实体的论元因为不言自明也常被隐去,留下一个语义角色空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终极关怀和超越之路的关系讨论为核心 ,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元哲学讨论构架。在这一构架下 ,重点讨论了中国哲学道德互补的形而上学构成 ,“天道”“易道”“人道”三者关系 ,指出了本然论的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理念论、本体论哲学的异同。最后将中国、印度、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体系作了结论性叙述  相似文献   

5.
区别词中的动语素也有动词一样的原型结构,用动词原型结构来分析区别词,可以掌握区别词所修饰词语的规律。区别词中的动语素需要指派其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论元)到一定的句法位置上去,且每个位置只能指派一个名词性成分,每一个名词性成分只能占据一个位置。即区别词中的组成成分与其修饰语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论元互补的特点。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对语言教学与学习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英汉复合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多种关系及内在诸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在考察英汉复合词的基本分类情况的基础上,以复合词的中心词素是否含有动词为基础,将复合词分为动词类和非动词类,并通过论元结构及语义角色对动词类复合词进行次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其认知构建过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按照题元准则,句中谓词所蕴涵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且只能分派给一个论元。通过考察分析认为,现代汉语的兼语句、连谓(动)句、述结武谓语句的句子结构都是符合题元准则的。有人认为,在上述这些特殊的句法结构中一个论元NP可以带有不止一个题元角色,这只不过是人们忽略了这些题元角色并不是同一个谓词的题元角色所导致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古时期的创作主体论思想,初步建立起以“才”为中心范畴的文学创作主体论构架,涵盖创作主体的创作动力系统、创作能力结构、创作心理结构、作家论,同时兼及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纷纷对英语和汉语的典型中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学者们多围绕两种视角展开:典型中动结构或由词汇生成或由句法移位生成。词汇生成认为,典型中动结构的动词本身带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句法生成派认为其形成机制是句法移位。在前人研究典型中动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在最简方案下继续研究中动结构的另一个分类——非典  相似文献   

10.
与Goldberg认知语言学影响下的非单层的构式法对英语典型致使移动句的认知分析相比,单层的(基于一体化的)论元结构构式法对英语典型致使移动句的认知分析理论上更经济、经验覆盖面更宽。  相似文献   

11.
中间结构是英语中一个很常见的句法项目。文章首先就中间结构作了简单地描写和刻画,接着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对中间结构的主要语言特征进行阐述,其间借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例详细分析中间结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与其他相似结构的对比加深我们对中间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14.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中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间结构的结构特征和词汇观和句法观,中间动词是潜在的及物动词。基于Chom sky(1995)和Bowers(2002),中间结构的推导是受形态特征核查要求所驱动:功能语类Tr、Pr和T的φ特征吸引动词V和它们合并;Tr、Pr和T的EPP特征,Tr和T的格特征,吸引限定词组DP,通过循环移动方式,前移到它们标识语Spec位置。只有以上所有无解特征全部被核查,整个推导才算集合。在Tr和Pr的作用下,及物动词发生了变异:失去了分派外部题元角色和核查宾格的能力,内部题元只能前移到[Spec,TP]位置。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间结构的研究焦点往往集中在探讨它的生成机制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中间结构不同于一般被动句和作格结构的基本特征、中间结构的变异及英汉中间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着新生党员对党的认识较为模糊、中学发展党员的程序不够规范、高校和中学学生党建工作衔接不畅等现象。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切实加强对构建高校与中学学生党建衔接机制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在机制构建的策略选择中,努力把握好系统性、规律性、长效性三个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对英语中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在提出中间结构的定义之后指出,中间结构的特点是隐含施动者、存在情态词及表示状态,并且只有完成动词才能够构成中间结构。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区分四类英语动词的问题,并就英语中间结构的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甘南州的教育除了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之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因素。通过对甘南州中小学师资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面向政府、学校和社会;构建时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实际以及可延续性等原则,文章据此提出了一套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针对当前中小学存在党建工作管理权责不明、党组织设置不健全、党埙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消灭党员空白学校、重视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把党支部建到每一所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