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艺学学科面临着整体性危机,它包括研究意义的危机、研究范式的危机和现代学术制度所导致的危机,目前的文化诗学理论有效解决了研究范式的危机,但缺乏对整体性危机的回应,所以文化诗学需要在研究对象上由文学文本拓展到电影和电视剧等审美性文本,并作为一种批评阐释实践的方法,在对文本的互文性关系进行批评阐释实践的基础上,使文本研究的知识生产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建构中.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读者中心地位的理解,阐述了文学翻译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本意义形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的转向,从译者和译语读者的角度分析了接受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方解释学经历了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向文本中心论的重心转移,经历了从方法论解释学、本体论解释学再到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的解释学范式转换。解释学知识谱系的这一发展历程,明确了本体与方法相统一的解释学立场。解释学这样的重心转移与范式转换,对于法律解释研究而言,意味着其应该实现诠释学思维在法律解释研究中的方法论转换,将法律解释的方法论纳入本体论的框架下理解。  相似文献   

4.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军 《学术论坛》2001,1(3):104-10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社会学赖以立足的现实基础,这将促使社会学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都必须进行某种变革与创新,尤其在社会学研究范式上要突破传统社会学研究的"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在具体研究内容扣方法上将"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和"全球系统论"范式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从单一的研究范式向两种(甚至多种)研究范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罗昔明 《兰州学刊》2007,(2):193-196
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托尼·贝内特从葛兰西到福柯理论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重大学术事件,而且贝内特进一步把福柯这一框架运用于具体的文化实践之中,包括博物馆问题、文化政策问题等,从而揭示出当代社会中成为间接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图谋.但贝内特并没有批判这种社会现实,相反,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与制度合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8.
蒋晓东同志在<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发表了<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一文,阐释了中国马克思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是以文本解读为特色的研究范式,是传统文本解读研究范式的一种回归和超越.然而,从中国马克思学的工具正当性与价值正当性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一门学科而非研究范式,它是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此外,从文本解读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中国马克思学所强调的文本解读是传统文本研究范式的超越,但并非是回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本身有着清醒的研究范式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文本解读、学术对话、现实引导.这三种研究范式是互补整合而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0.
实践观点所内蕴的哲学存在论意义是马克思辩证存在论建构的理论基石。但是,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在得到普遍认同的同时却陷入被庸俗化理解的境地,它作为马克思辩证存在论建构载体的合法性也遭到挑战。重新解析实践观点内含的"境遇性"和"共在性"的存在论意蕴及其固有的"历史性"的存在论视域,可以克服实践论研究范式的当代危机,重新确证马克思辩证存在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