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论环境法的效率观--树立新的环境效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之产生,是市场经济体制、市民社会理论和私法自治原则等经济、法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效率价值即财富增长的最大化的结果.环境法自产生之初,它便以防止和克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环境影响为己任,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说环境法现象的出现乃是对传统法学所追求的效率价值的挑战,它的使命即在于维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勇士般地向传统的效率价值提出挑战,向单纯的现代宏观经济效率观提出挑战.它强烈要求树立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环境效率观.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对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不可偏废的.在全社会树立起这种认识,有助于个人在理性地追逐经济效率的同时,理性地去看待经济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环境法作为大自然的保护神,更要确立环境效率价值,并通过-整套亲近大自然的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执行保证环境效率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前盛行的“泛道德化”环境法理论研究无助于环境法实践,此进路下的环境法目的更是无法实现,因此需要转换环境法目的研究的方法论,选择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客观的环境损害出发,用任务法的思维指引环境立法,将环境法看成是应对环境损害的“规划”.环境法目的的实现依赖于若干时间节点上的环境法“任务”的完成,任务法面向的环境法不仅可以纠正当前环境法律存在的不足,亦可以协调环境法律之间的内部矛盾,建立环境法体系的良好秩序,使环境法律得以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在带来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也使因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束进一步复杂化.此境况无疑对法律的利益调整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环境法作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进程中的重要利益调整工具,其利益调整机制之运行自然就成为当前凸显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就现实境况而言,环境法调整机制在运行中却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双重失灵"问题,即"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的裁判解释是法官针对具体案件所适用法律的内容和含义做出的说明,是法律解释方法在环境案件中的具体应用.环境法的裁判解释为有权解释、个案解释.环境法的裁判解释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整体性、史实统一性、明确具体性原则,以探求准据规范的字面含义、探求的法律规制意图和立法目的、探求法律规制对象的客观本性和社会意义为思维路径,采用语言学、社会学、系统论、目的论等思维方法来进行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5.
各种利益在斗争中谋求承认是环境法进化的动因.重视全过程治理,从利益限制演变为利益增进是环境法功能进化的基础层次;重整环境责任机制,从利益衡量演变为倾斜保护是环境法功能进化的递进层次;在增长基础上实现再分配正义,从利益分享发展到利益普惠是环境法功能进化的至善层次.第二代环境法是环境法功能进化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其具有"超回应型法"特征,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共赢,以互助为基本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然的权利与环境法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锋 《齐鲁学刊》2005,(3):143-145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从法学的视角并以“权利”作为文本来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权利”上存在重大的理论分歧,在理论上应当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权利”进行环境法的伦理定位,自然的权利是环境法的伦理基础,是环境法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国际环境法是关于国际环境问题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是主要调整国家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规章制度.文章以北部湾地区为蓝本,研究国际环境法对我国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及运用,探讨在生态化进程中国际环境法实施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习惯具有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社会功能,当社会主体的惯常环境行为成为社会公认的必须要实践的行为时,环境习惯就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法.在我国,习惯法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却构成民间环境法的重要渊源.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作为一种"活法",构成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本土资源,在实践中,容易为人们所遵守,具有实效.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具有重要功能,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其也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利益是环境法产生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境法在部门法中的分工决定了环境法应该以环境利益为应然本位。现行法律体系在保护环境利益方面存在着保护格局不合理、关键内容存在缺失、调整方式不"合身"等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环境法对环境利益采取消极保护态度的体现,对此我们应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透过历史哲学的视角,可以对法律体系作原生部门法与次生部门法的"两分法"理解。原生部门法包括民商法、行政法、刑法和程序法,次生部门法包括经济法、社会法和环境法。在这一视角下,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属于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域,其内在逻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界限。在此意义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次生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上具有完备性。作为次生部门法的环境法,其具有独立性的根据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属于环境基本问题域。  相似文献   

11.
张一粟 《东南学术》2007,(3):129-135
法律本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表明法律的终极价值关怀,而法学基本范畴的确定则是法律本位的前提.在采纳"权利-义务"与"权利-权力"二元范畴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法律本位的源流以及目前学界关于环境法本位研究现状,表明我国应以社会利益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构建环境法的体系,并区分环境公法和环境私法中权利本位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的出现被称为"法学革命".环境法的兴起对当代法学具有多重意义:以"流浪者"为隐喻,分析传统法学理论对环境法发展构成的障碍,借以探讨"环境法革命"一说发端的理论根源;以"革命者"为隐喻,试图论证"环境法革命"应当具有三重内涵,即环境法的兴起在法学的世界图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法学做出"革命性"突破和改变;以"守望者"为隐喻,表明环境法在当代法学研究整体发生后现代转向的背景下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要以"环境法革命"理论为突破口,实现传统法学的"后现代转向",实现环境法学自身的范式建构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环境法与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部门,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法与经济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目的、指导思想四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调制关系;调整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环境法调整方法所体现出的"生态性"以及经济法调整方法所体现的"包容性";环境法追求的是与环境相关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正义,而经济法追求的是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正义;环境法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的指导思想是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价值层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价值观念的因素。每一次环境运动都是对旧价值观的扬弃,从而使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不断扩大。而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为立法提供了伦理基础,并最终反映在法律制度中。本文在探讨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立法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历史反恩,试图通过建立“生态主义”的环境法法理基础,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法价值取向,并围绕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之保护重新构建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孙晓东 《理论界》2006,(3):79-80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将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环境法是新兴的、综合的、缺乏基础法学理论支撑的法律,而判例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正适应了我国环境法的需要。构建我国环境法判例制度,首先是要整理人民法院现有的判例,然后使典型判例科学地具衣拘束力。  相似文献   

17.
环境损害中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论环境法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损害是环境侵害后果的一种,是环境侵害所引起的以个人为主体的传统权益损害以外的"人类环境利益"的损害。环境损害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环境利益,具体内容包括自然的生态价值损害、资源价值损害、精神价值损害、生物多样性丧失、残忍对待生物等五方面。人类环境利益的公共性决定了民法在环境损害防治上的局限,环境损害的防治只能由环境法来完成。环境损害防治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法具有彻底性、公法性、技术性、程序性、预防性、消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资源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我国现行自然资源法律保护存在法律体系框架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综合性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二是法律体系内部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各自然资源单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国家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存在立法漏洞以及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流转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完善的办法是针对自然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一部自然资源的基本法——《自然资源法》,提高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郭玲玲 《理论界》2006,19(4):85-86
面对当前所发生的种种生态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当中所包含的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价值概念是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的。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又分为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两种。自然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生态的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人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改造环境和利用自然价值,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这两种价值是互为前提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但是因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的价值是不能脱离自然价值而独立存在的,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20.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向现代化转型。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与当代文化转型有着时间上的契合,而法律与文化之间又天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变对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民主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发展,而环境法也在文化转型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回应文化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