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连通南亚次大陆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沿着这条道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传到了新疆及内地。本文从该地区的佛教岩画中挑选了三个本生故事,即与犍陀罗关系密切的母虎本生、尸毗王本生和精进力比丘本生,分别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了详细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此地是犍陀罗与新疆之间的艺术桥梁。该地区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中转地,直到7世纪以前都没有建立固定的寺院,因此从犍陀罗传来的寺院佛教艺术,在这里被转移到了路边的岩石上。这些佛教岩画生动展示了在古代全球化背景下丝路沿线地区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嫁接,并结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果实。  相似文献   

2.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对楼兰八面体佛塔进行了复原,归纳出八面体佛塔从犍陀罗到中国的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3.
龙王作为早期大乘佛教护法神系中的一个重要图像,在公元2~4世纪间曾在受犍陀罗文化与艺术影响的区域内广为流传。那竭与于阗作为早期犍陀罗语大乘佛典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和以东地区最重要的传播之地,两地所发现的佛教文本与图像资料均表明了龙王图像在进入佛教护法神系之初期所受到的多种宗教、文化影响。同时,图像本身也带有复合性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元素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哈达佛寺舒图尔丘塔院遗址与和田地区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考古与史籍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考释,关注早期大乘佛教护法图像在西域地区流传和发展的历史源流与脉络。  相似文献   

4.
新疆尼雅所出犍陀罗语《解脱戒本》残卷林梅村解脱戒,或译“波罗提木叉”、“禁戒”,是一部规定佛教信徒行为和日常生活的佛教律部文献,梵语作Pratimoksa,巴利语作Patimokkha,在犍陀罗语中则称为Pratimokha。这部佛教律书收录了许多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壁画的内容布局、构图、色彩、线条、人物形体结构诸方面比较了巴米扬和龟兹两地石窟的壁画,认为巴米扬石窟壁画与龟兹石窟壁画风格Ⅰ、Ⅱ类型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点,作者认为巴米扬西大佛的建造年代早于东大佛,西大佛的年代在6世纪晚期或7世纪早期;从绘画风格看,巴米扬对龟兹壁画风格没有多大影响,从两地大像窟的形制及造大像的传统来看,龟兹大像窟的开创没有受到巴米扬的影响,而是直接源自犍陀罗.  相似文献   

6.
文中概述了降魔细节的文献记述,分析了从印度南部、西北部犍陀罗到中国新疆克孜尔和甘肃敦煌降魔细节——魔子阻拦其父的发展轨迹,认为克孜尔的这一细节与犍陀罗的模式基本一致,而敦煌的这一细节比克孜尔的更接近于犍陀罗的。对魔子阻拦其父这一降魔细节而言,先有文献记述然后才有图像表现,当这一图像叙述在犍陀罗地区形成典型表现后,又影响了文献细节的叙述,使得这个图像细节变成了文献叙述细节,最终变成了文献叙述传统并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初期,中国内地佛教判教思想兴起,目的是纠正佛经翻译的杂乱与矛盾,建立统一规范的佛经系统,后来发展成运动潮流。判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功劳。魏晋南北朝"毗昙""般若""涅槃"三大思想体系统摄中国佛教,毗昙学属于小乘佛教体系,是西域龟兹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后来判教中突出了大小乘的纷争。至隋朝大乘佛教已占据统治地位,小乘受到排斥和打击,中国内地小乘佛教从此一蹶不振。龟兹佛教也受到巨大冲击。此后,在中国佛教史中,龟兹佛教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近代龟兹佛教遗产的发现,引发了对龟兹佛教的追忆和重新审视。但判教形成的固化观念,还在约束着龟兹佛教研究的开展。对龟兹佛教和石窟的再认识、再研究,必须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以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揭示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更深广的内涵和特色,正确认知龟兹佛教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客观阐述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9.
这五件用直体卢文书写的犍陀罗语文书发现于克孜尔千佛洞新编号为第 2 2 1号的洞窟 ,文书的年代大致在公元 6世纪至 7世纪之交 ,内容分别涉及佛教祷告、入室抢劫、马鸣戏剧、龟兹王纪年等 ,作者转写和翻译了这批文书。  相似文献   

10.
犍陀罗语与佛教在中亚的传播[德]弗兰兹·伯恩哈德著姚崇新译当斯文赫定尤其是斯坦因爵士在古楼兰王国境内发现大批古代文书后,举世震惊。这些写在木简、纸张、皮革或绢帛上的文书,不仅用卢文自右至左书写,而且表明该地区存在过一种中古印度方言,即西北俗语,现通称...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博物馆所藏的一件佉卢文/犍陀罗语的木牍来自龟兹古国。木牍由三块木板组成。核心木牍部分未开封,文中所提供的转写、译文、注释以及词汇表,仅仅涉及外部可视文字。此木牍产生于公元3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木牍的持有者是尼雅出土佉卢文书中多次见到的人物,即萨迦牟云(Sagamoi),他曾经从鄯善逃往龟兹国,几年后又回到鄯善。尽管本件木牍的内容未能彻底破解,但它的重要性依然无可争议,这是迄今为止来自龟兹地区最早的世俗文献,涉及到龟兹古国的国王Pitrr·bhakta,特别是为鄯善国的佉卢文称谓Nuava提供了原始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米兰遗址出土的“有翼天使”壁画的题材、风格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在对中外学者不同学术观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有翼天使”壁画是佛教题材,但它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这证明文化交流是双向和有取舍的。  相似文献   

13.
陆水林 《西域研究》2012,(3):15-32,138
本文援引佛教文献和汉文史籍,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对佉沙国的地望作了初步探讨。佉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是佛教传播道路上的重要一站,其地当在今巴基斯坦吉拉斯一带。这里也是从中国新疆通往犍陀罗地区和克什米尔谷地的道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古老的罽宾道和陀历道的交会之处。本文对相关交通路线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古文字。就目前所知,这种文字最早见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时颁布的摩崖法敕,最晚见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鄯善王国君主元孟(Vasmana)时期的木牍文书。其流行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四、五世纪。不过,佉卢文的字体及其流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这种文字的创立应始于公元前五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统治犍陀罗时,废弃于公元五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  相似文献   

15.
龟兹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原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但是在中国判教运动兴起后,龟兹佛教逐步边缘化。近代开展的龟兹佛教研究,出现诸多概念错位、属性混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与龟兹佛教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定位不明确有关。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们认为,龟兹佛教研究的历史定位应为:佛教的部派佛教历史范畴;理论定位应为: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毗达磨即毗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经师论》,该论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功能、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及重大事件和中国佛教音乐起源等问题。《经师论》中有的内容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艺术造型相证。本文还对中国佛教音乐起源问题,做全新解读,对沿袭之说提出辨析。通过解读与考析,表明西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最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7.
陈明 《中国学术》2004,5(1):136-173
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俄、英、法、德、日等国人士在西域探险获得大批的文献,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的医学文献作为中外医学交流的实证史料,弥足珍贵,自不待言。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除数量颇丰的中医文献之外,医学文献另涉及的“胡语”(非汉语,有些可视为民族语言)种类有:梵语、于阗语、回鹘语、龟兹语(吐火罗语B方言)、粟特语、犍陀罗语(佉卢文)、藏语、象雄语、叙利亚语等。其中前四个语种写卷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相似文献   

18.
部派佛教时期,在佛陀观上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佛陀生身"有漏"、"无漏"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命题.说一切有部依据"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根本理论,主张佛陀的生身是有"漏"的.在论辩中举出佛陀的一系列事迹来证明.龟兹佛教长期奉行说一切有部,龟兹石窟保存相当数量反映佛陀"有漏"内容的壁画.通过与佛经对应,龟兹壁画可以印证说一切有部的佛陀观.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龟兹石窟的佛教派属关系.对深入研究龟兹佛教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叶以来,丝绸之路南道部善国古城址相继出土了数以百计的卢文犍陀罗语文书。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文书记录了大批公元3世纪左右西域纺织物。1936年柏林大学吕德斯教授发表《古代突厥斯坦纺织物》一文,揭开了西域纺织史研究之序幕。①丝绸之路流行的古代纺织物最直接的记录,莫过于犍陀罗语文书,但迄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美国伊朗学家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和谢弗的《撒玛尔罕的金桃》对西域纺织物做过相当深入的考证,可惜他们都没有利用键陀罗语材料。②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健陀罗语文书所记西域纺织物做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20.
龟兹学学术研讨会在库车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睡千年的龟兹文化正逐步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005年8月25日,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对龟兹文化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来到库车参加“龟兹学学术研讨会”。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吉认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居民成分的复杂和佛教的兴盛,龟兹地区必然受到了东方中原文化、南方印度文化、西方波斯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多重影响,最终形成了龟兹文化,同时也浇灌出了龟兹乐舞这朵奇葩。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县委书记李刚说:“召开龟兹学学术研讨会是库车县致力于打造‘龟兹文化’品牌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龟兹学者展示研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