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位于西区中部高台的10号窟(K10)A、B室中发现了若干回鹘文题记。释读和刊布这部分回鹘文题记不仅对研究吐峪沟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佛教石窟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汉文资料的辨析入手 ,结合穆斯林文献 ,就西州回鹘同宋朝之间的交往联系 ,以及“西州回鹘”与“龟兹回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还考察了唐末、宋朝时期“西州回鹘”政权的辖境范围。并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高昌回鹘 ① 与中原诸王朝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S6551讲经文作于西州回鹘国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集》(下集)收载 S6551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拟题)》,是传世寥寥的西州回鹘汉文文献遗珍。但是,遗憾的是,这篇讲经文一直被误认为是产生於于阗国的作品。在其文化地理属性判断上出了问题,必然带来一连串的失误。例如,既然把它断成于阗国的作品,便无形中抹煞了它作为西州回鹘国文化构成中一个重要因素的价值、作用和意义;又,由於此文涉及不少历史、地理、职官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既经判断为于阗国的作品,就必然给于阗国研究带来一连串无法解释的问题,同时,却埋没了西州回鹘国许多宝贵资料。这无疑会给文化史和民族史研究带来遗憾撰者。消除这种遗憾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撰时和撰地问题。  相似文献   

4.
甘州回鹘是9世纪晚期至1028年间由河西地区的回鹘人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的民族政权。史书对其记载甚少。唯敦煌出土古代写本与石窟考古资料对其有较多反映,弥足珍贵。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回鹘由漠北迁入甘州以后,其宗教文化深受当地影响。宗教信仰上,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而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在文化上,回鹘文开始流行,其服饰与风俗习惯虽保留旧有风格,但已深受汉文化的濡染。高度发展的回鹘文化反过来又对西夏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付马 《西域研究》2014,(2):9-22
北庭是西州回鹘的都城之一,但有关回鹘时代北庭城的历史记载却鲜见于传世史料。德藏Mainz 354号吐鲁番文书透露了北庭城曾被毁弃和重建的宝贵历史信息。笔者结合传世史料和出土文书,考证出西州回鹘的北庭城曾经在866~869年间的战事中被毁,而Mainz 354号文书所记北庭城的重建之事可能发生在公元900年前后。此后直到蒙元时代初期,北庭城一直作为西州回鹘的都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军 《西域研究》2007,(1):6-17
唐代宗宝应年间,伊州陷于吐蕃。大中四年,归义军收复伊州,张淮深参与了伊州收复之役。归义军收复伊州后,采取了恢复州县建制等措施,以巩固统治。但是由于归义军在伊州的力量比较薄弱,乾符元年冬至乾符二年正月间,河西回鹘从归义军手中夺得伊州。乾符三年,西州回鹘取得伊州。而曹氏归义军时期,伊州并不完全归属于西州回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我区博物倌保存的《弥勒会见记》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比较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自一九五九年出土以来,一直沉睡至今。近年来,自治区博物倌古文字研究室维吾尔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斯拉菲尔·玉素甫等同志对这份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按叶逐行进行了转写,然后又根据转写翻译成维文和汉文。转写和维文译文发表在本刊维文版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回鹘文原件第二章第五叶正面影印件附在本文之后。这里仅刊载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和汉文译文,以供对《弥勒会见记》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参阅。  相似文献   

8.
<正>库木吐喇石窟是龟兹地区的第二大石窟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确尔塔格山山口的东崖壁上,开凿于4~11世纪。它以绚丽的"汉风"壁画著称于世,保存有婆罗谜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文字题记。汉文题记、题刻和榜题包涵重要历史信息,是研究龟兹历史的重要资料。库木吐喇石窟自清代被重新发现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石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窟内的一些重要遗存,包括许多题记、题刻和榜题资料被掠夺至海外,现在石窟内残存的这类材料,因年深日久,已逐渐漫漶不清,全面搜集、核查库木吐喇石窟的文字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及其他文献为依据 ,结合汉文史籍的记载 ,指出不论就字型还是就回鹘文创制的历史背景而言 ,回鹘文的来源都可推定为粟特文 ,从而否认了学界长期流行的福音体文字说 ;回鹘文创制之初 ,其字母并不固定 ,先为 18个字母 ,后发展为 2 3个 ;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 ,这种文字对后世蒙古文、契丹文、满文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HB.No.807号西夏文行书写本《佛说疗痔病经》进行了翻译和校注,旨在为西夏文献学和佛教史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赵无眠《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一文,写于1992年,刊于《书屋》杂志2000年第11期。文章以基督教堂和中国的佛庙道观为题,比较了诸方仪式之别和神髓之异。其中谈到教堂总是建在人口集中地区,徒众们不惟传道弘法,而且到处建立育婴堂,兴办慈善和福利事业,为社会弱者服务;而佛僧道士则专往深山老林里钻,靠向俗众施舍索取为生。那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佛教徒重修炼与超度,基督徒重行动与承担。赵文十分生动,深有妙趣。  相似文献   

12.
赵无眠《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一文,写于1992年,刊于《书屋》杂志200年第11期。文章以基督教堂和中国的佛庙道观为题,比较了诸方仪式之别和神髓之异。其中谈到教堂总是建在人口集中地区,徒众们不惟传道弘法,而且到处建立育婴堂,兴办慈善和福利事业,为社会弱者服务;而佛僧道士则专往深山老林里钻,靠向俗众施舍索取为生。那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佛教徒重修炼与超度,基督徒重行动与承担。赵文十分生动,深有妙趣。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更的。佛教进入中土后已经有了若干变化,当然可以继续变化。没有任何一种著名宗教像佛教这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保存至今的民族文字资料的分析,结合史实,从四个方面对喀喇汗王朝时期回鹘人的农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发展的原因,期望能对维吾尔族农业经济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佛性理论问题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其涉及宗教信仰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宗教哲学的形而上问题,即探索一切现象背后的依据,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其二是宗教实践问题,即探索佛徒修习的最高境界和修习成佛的内在依据或可能性,回答如何才能成佛。魏晋南北朝作为佛教在中土盛兴的时期,佛教理论先后般若学和涅佛性为重点而展开,以之与玄学贵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之辩相呼应,体现了佛教理论在中土传播发展过程中从依附玄学,以玄解佛到独立发展的道路,表现出佛儒道三家相互融合会通的特点。本文拟以佛性理论为重点,探讨魏晋中土佛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杨波 《西域研究》2023,(4):152-157
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第44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洞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可辨认出一幅表现佛像神异事迹的壁画,描绘佛像在战场踊出、阻止战争冲突的场面。此画可称为“瑞像故事画”,属于一种新的龟兹故事画类型。画面构图符合龟兹传统的菱格故事模式,应为龟兹画家依据故事文本创作。这幅故事画证明于阗的瑞像信仰影响了龟兹佛教。  相似文献   

16.
国际学术界对我国维吾尔族古典哲理长诗《福乐智慧》的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之久。1823年,法国学者卓别尔首次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该书回鹘文抄本的报告和作品片断;1870年,匈牙利学者万别里发表了其中915个双行诗的拉丁字母转写和德文译文;1890年,俄国学者拉德洛夫影印了这一抄本,并于次年发表满文字母转写本。这些,可视为国际性《福乐智慧》研究的开端。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福尔智慧》研究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在研究者的构成中,历史语言学家占了压倒优势;第二,把《福乐智慧》做为历史语言材料,使之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蒙古文字的若干问题已在一般蒙古语言学著作和专题著作中有所阐述,但大多数都是一些零星的非系统性的介绍.卡拉@捷尔吉(Kara Gyorgy)的<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来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从13世纪大蒙古国建立时期的回鹘蒙古文到现代标准蒙古语的形成,蒙古文字走过了近8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书面文字和书籍文献使我们了解了中亚、中国、印度等广大地域的文化以及游牧民族和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了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回鹘文、吐蕃文字在蒙古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牛汝极 《西域研究》2023,(3):101-120+176
从635年阿罗本经中亚呼罗珊、河中和七河地区来中国传教,直到元朝结束,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及其东叙利亚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大约经历了700年,其间有中断。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突厥、回鹘和粟特基督徒保持着东方教会在礼拜仪式上使用叙利亚语的传统,在其他场合使用突厥语、回鹘语、粟特语、汉语甚至波斯语。本文借鉴了近年在中亚和新疆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从中亚的考古遗存和吐鲁番发现的叙利亚文残片以期洞见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传播状况,其中介绍了几件重要的叙利亚语祈祷书《胡德拉》的不同版本及其价值,力图呈现6~14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传教的脉络和图景。  相似文献   

19.
回鹘文文书P.Ch.2998v撰写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五月,出自于阗国派赴沙州的回鹘请婚使臣之手.曹议金之女是于该年五月后被该使团迎娶至于阗的.回鹘早在唐长庆元年(821年)六月为"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便已徙居于阗国西部地区.其请婚使臣的身份表明,回鹘人在于阗国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写卷记载的6则谚语至今仍保留在现代维吾尔语中,为研究维吾尔语谚语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阿尔寨石窟第31窟窟门南侧西壁有一铺毗沙门天王变相图,该铺壁画的内容包括毗沙门天王尊像、毗沙门天王征战、明王护法、奔马猷宝供养、上师说法等五部分.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西域强国于阗.阿尔寨石窟壁画的毗沙门天王人物造型同唐、五代壁画人物造型基本一致,具有中原传统绘画的特点,但与唐、五代敦煌画像有所不同的是毗沙门天王手持标识物和天王周围人物布局起了很大变化.毗沙门天王变相图反映了在蒙古贵族东征西伐的背景下,祈求战神毗沙门天王的保佑,表达对战神的英雄崇拜和信仰;同时,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蒙古贵族对财宝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对战神、财神的崇拜集于毗沙门天王一身,在天王尊像手持物中得到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图像中蒙古族形象民俗学资料及第32窟提供的回鹘文"四天王赞"可以大致判断,第31窟毗沙门天王变相图中上师说法的场景,可能是八思巴字创制之前一次关于藏传佛教重大佛事活动的场面,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征战图像中的骑士和上师说法的人物着装均为蒙古服装,与唐、五代毗沙门天王眷属所着汉族宽袖裙福不同,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是一幅蒙元时期创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