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以往研究中对沈佺期的评价有失公允,实际上沈佺期的诗内容丰富多彩,有沈郁的自述诗,有深情的别离诗,有矛盾的战争诗,还有雄奇的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宫廷应制诗,而且,应制诗也并非全都很糟。本文对沈佺期地位的评价是:他是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对唐诗的发展尤其是律诗的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高于“四杰”,而与陈子昂比肩。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敏 《学习与探索》2005,(4):108-111
作为现代派文学潮流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象征主义对20世纪文学开放系统和多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公立象征和私立象征是象征主义诗艺与传统诗艺在象征表现技巧方面的本质区别,该区别决定了象征诗歌意象与传统诗歌意象呈现出系统性和分散性的不同特点,并使其在诗歌的思想意蕴上表现出朦胧化和明朗化的相异特色,最后导致了诗歌阅读者由读者的被动接受地位向诗人的主动创造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5):128-135
传统诗学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文体上,由于清代词学尊体和通俗文学繁荣,文体地位较低者多被比附于"诗","穷而后工"说由诗而统摄到词、戏曲、小说甚至外国文学作品,成为涵盖众多文体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论命题;在性别视角上,由于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基于女性创作特点而提炼出的"诗福"说问世,这是与"诗穷而后工"相对立的一个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实现了理论的越界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论诗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公持 《求是学刊》2003,30(3):83-89
诗纬为汉代三家诗及毛诗之外的一种《诗经》解释学 ,其基本性格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诗纬虽已残佚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取的见解 ,包括对《诗经》的整体理解和对篇义及章句的解释。另外 ,诗纬中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献 ,以及富含文学性的精警文字。古代因其与经义相悖谬而予排斥 ,近代则以其语涉荒诞多说祥瑞而予否定 ,此皆无助于认识其《诗经》学史上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颜回、 陶潜与扬雄是贫者、 隐者与学者形象的代表,相较于唐人对三者及其所饮水、 酒、茶的描写,宋人以"杯中无酒"关注并纾解着陶潜、 扬雄的寒素特质,又用"以茶代酒"提取与塑造了杨雄的学人身份.其中,黄庭坚首次以"有茶"调和扬雄"无酒"的困顿,促成了诗歌史上贫者、 隐者、 学人之复合形象的生成.同时,黄庭坚茶诗注重在茶事活动等过程性体验中灌注日常闲趣与人格精神,既有以禅入诗、 用典生新的意蕴,又多庄谐并出、 以俗为雅的笔法,彰显出追求知识、 纾解窘境的特质,乃宋调形成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3):101-105
元初南北统一前后,以刘秉忠、郝经、王恽等为代表的北方文人因随军、仕宦等因素南下,创作了许多描写南方自然景物与民风民俗的诗作。他们用北人笔法描写南方山水风俗,使诗歌在内容、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以北宗为主南北兼容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环境的一切变化 ,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 ,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 ,抑或蛮夷狄戎 ,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 ,为南北文学的代表 ,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 ,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本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 ,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 ,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相似文献   

9.
李琦对新潮女性诗的“躯体写作”实行了必要间离 ,她始终高擎理想的旗帜 ,抒写美好的一切 ,执著于母性情怀的抒放与绮丽柔婉风范的建设 ;李琦的诗是逸出北大荒诗派审美规范的“异类” ,它常站在昨天与明天交结点上抒情 ,达成地域意识与心灵的共振 ,注意捕捉具有超越性永恒性色彩的诗意因素 ,诗质相对纯粹 ,充溢着柔美雅丽的婉约风 ;李琦的轻型诗提供诸多启迪同时 ,更昭示了诗歌生长的潜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白居易诗歌在日本流传的盛况,认为日本人之所以对白诗特别喜爱,原因是白诗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心理,日本人欣赏并不是白居易的讽谕诗,而是感伤诗和闲适诗;白居易晚年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深为日本知识阶层所佩服;白居易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古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晶 《浙江学刊》2001,(2):124-127
李义山诗境的朦胧往往源自意象的微妙与多义.而"蝶"意象在其中又极要紧,隐喻着难言的感情和人生际遇,构成耐人寻味的诗谜.义山常以"蝶"喻心仰恋人又自比,融人生感慨于情爱写照之间,又以"韩凭化蝶"和"庄生梦蝶"之类典故向"外"、"内"两极延伸,写出人间悲剧和自我意识,企图消解平庸黯淡之现实与梦中自由的对立."身无彩凤双飞翼"、"粉蛾帖死屏风上"、"春蚕到死丝方尽"之类的殉情式绝唱,道出其柔弱爱情及理想的坚忍.义山诗形式的精致、意象的优美、想象的微妙、情思的隽永,也与蝶姿缥缈、蝶粉多彩、蝶翅扑朔、蝶身蜕化之类意象想象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明秀 《社科纵横》2005,20(4):162-163
“诗余”是古代词论中出现率极高的范畴。作为对词的称谓,它包含着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过程的认识,凝聚着古代词学家对词体价值地位的思考,也成为词体不断新变、从艳俗走向雅正的理论依据。“词为诗余”的观念显示出中国古代词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相融性。  相似文献   

16.
晓云 《社科纵横》2002,17(4):59
文章分析研究了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一诗  相似文献   

17.
颓废的混乱:试论李贺诗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06,(2):110-117
李贺的诗,因为少说教,所以不讲道理;因为超现实,所以不合情理;而且最根本的,是不重文字的条理。这些都是现代诗歌的突出表征,而就中国诗的传统而言,它们与南朝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李贺诗歌文本的现代性,在韩愈与白居易的对照下来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程维 《社会工作》2009,(19):4-5
一座华表 在图腾的环绕中上升 一颗星辰 耀目于巍峨大厦的穹顶  相似文献   

19.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20.
宗晓丽 《社科纵横》2005,20(6):141-142
文章对晚唐诗人罗隐的咏史怀古诗作了探讨研究。并指出其托史事指点时事,借古人警策今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