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试论石城文化及其开发和利用周久发严中(南京曹雪芹纪念馆筹备处南京210029)(一)南京最早形成的文化乃是石城文化,它最先是以“边塞文化”出现,后来逐渐变化为“名士文化”。然而,这一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还未引起人们重视,以至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南京社会科学》在1992年的工作中将继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阐发以及南京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当代特征和未来前景的探讨.《南京社会科学》欢迎一切研究各学科前沿性课题并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文稿.  相似文献   

3.
古典地理学与文学名著《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由于《水经注》不仅在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农学、水利学、军事学等许多学科方面,也都具有丰富的内容,所以关于《水经注》及其作者郦道元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自明清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被人们称之为“郦学”而成为一个专门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局限,向着历史  相似文献   

4.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被称为“现代管理之魂”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如何在经济转轨时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企业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经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读《理论与现代化》去年第5期《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文化重塑》一文,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就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者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马氏文通》与汉外语言对比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列强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随着“西学东渐”,中西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发生了较广泛的接触与冲撞,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扬弃的同时也开始对西方文化加以利用和吸收,以求达到“中西会通”。国人也一改传统的歧视外国语言文化的态度,转向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以求达到救国的目的。当时“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和留学生。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传教士主要通过开展语言文字(报刊、出版等)、宗教、教育和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7.
战争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和平也就成了人类的最高理想。如果说,每一次战争劫难过后,都会燃起人们更强烈的对持久和平的渴望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更使得渴望和平的人们痛定思痛,而和平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而诞生。2005年3月由南京大学举办的“人类历史上的对抗、冲突与化解”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从此次会议论文中精选4篇,在“当代西方研究:和平与冲突问题”专栏中发表。第一篇论文是国际和平学研究泰斗约翰·加尔通教授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文化南北杂糅 ,东西并存 ,多元多姿。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同时又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上个世纪 2 0年代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 ,撰写了《南京》一文 ,文中对于古都南京感慨良多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 ,到处都有些时代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 ,可以悠然遐想” ,时隔 80秋 ,古都南京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新世纪里 ,在南京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名城实亡”现象的重演 ,代表南京特征的一个个文化符号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在…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举办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期间,由杨植、王燕文主编的大型史著《南京历代风华》以其厚重的历史感、高雅的文学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众多作品中独领风骚,并作为名城会的礼品书,引起了众媒体的关注和各方面的好评,从而成为首届名城会的一大亮点。该书之所以产生如此轰动效应,成功的选题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实施,应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一南京市委党史办和南京市委宣传部自1995年至2 0 0 4年的九年间,先后推出《南京历代风华》、《南京百年风云》、《南京当代风采》三部大型南京地方史著,共同组成了南京古代、近代、当代的历史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喜欢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了,中国更是一个音乐之国.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备至的经典《诗经》,在其产生之初,那些诗篇就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墨子·公孟》就记有“儒家诵诗三百,弘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日本学者江文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论述了中国古代以音乐代表国家,音乐的发达远较西洋为早,这正是历史的事实.大量的古籍资料和不断大量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文化,常以“礼”“乐”并称,甲骨文中,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月,陶希圣、萨益武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的各文化团体纷纷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文化建设》月刊也专门以“怎样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举行了征文,“一时议论风生,颇显百家争鸣的气象”①,到6月份这场论战的成果就编成一本《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战主要是在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学者与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学者之间进行。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除了十教授(王新命、何炳松、武唷干、孙寒冰、黄…  相似文献   

12.
正当人们摆脱“文化热”退潮后面临的困惑,力求超越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两极思维模式,重新以科学态度和理性意识审视传统文化的时候,朱贻庭同志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出版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传统伦理、反思传统文化的新范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以下简称《伦理史》)是以张岱年、朱贻庭为代表的研究集体的精心之作,潜心多年,数易其稿,成于“文化讨论”的高潮期。作为负责的学者,他们认真吸取前几年“文化讨论”所提供的学术营养,贯彻“既反对颂古、也反对盲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努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政治分析与理论分析、反思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传统伦理的基本范畴及学说思潮,而且在传统道德变革轨迹的清理和价值评判上,都有深解和创造性发掘,为近年来同类论著所少见,它昭示了中国传统伦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 ,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理论的创新则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聚焦点。“当威廉·奥格本在 192 2年出版的《社会变革》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滞差’这个概念的时候 ,这个术语很快就成为知识分子中间一个重要的日常用语。”一言以蔽之 ,“文化滞差”就是“‘文化’落后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1 ]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从空间上来看 ,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滞差” ;而就时间上来看 ,一个国家内因为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的断裂 ,则形成了历史环链上的“文化滞差”。历史往往是有惊…  相似文献   

14.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三、仕履误
  1.《明诗综》卷二四戴缙小传:“成化丙戌进士,累官工部尚书。”
  按:《国朝献征录》卷五二南京工部一收录有雷礼撰《南京工部尚书戴缙传》。《国朝列卿纪》卷六三《南京工部尚书年表》列有戴缙。《弇山堂别集》卷五一《南京工部尚书表》:“戴缙,广东南海人,成化丙戌进士,十八年任,本年削籍。”《国朝典汇》卷一八六“工部”记曰:“十九年,以戴缙为南京工部尚书,九月,革职为民。”《两朝宪章录》卷三七“成化十九年癸卯至二十年甲辰”:“升都察院右都御使戴缙为南京工部尚书。”明代职官分京师与南京,所记自当有别,《明诗综》小传言戴缙“累官工部尚书”,有误,当为“累官南京工部尚书”。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但无论是长期的封建政治文化专制,还是“五·四”以来新的文化时期,都没能把它摆在恰当的历史地位上。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生活在新的,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可在《金瓶梅》是否是“淫书”,《金瓶梅》作者是谁,《金瓶梅》产生年代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产生了许多令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作品中的时间代表了传统与历史文化,福克纳写人物困在时间——也就是历史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所引起的人生悲剧。《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正> “扶桑”与传说中的日出之地有关。但扶桑是什么?在哪里?其传说是怎样衍生的?一直是个谜。它引起人们对东海之外的玄想古已有之,本世纪以米,又与美洲及其土著文化联系起来,成为反复论证推求的课题。罗荣渠《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一文从扶桑木的特征、古代远洋航海的可能性、“石锚”产地的推测、古代文化的传播规律方面作了深入的辨析,排除了扶桑在美洲、在海外的可能性。但文章从佛教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作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一、方志刍型胚成于《史记》说任何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形成,都是缘于社会需求的.并且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文文化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方志是方志科学运动的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与社会人文文化文明进化渐渐发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人类在有了对记事的需求下方志始能孕育而出.我国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运用“结绳”、“锲木”、“刻陶”等作记号以记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记事技法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夏、商奴隶社会已发展为使用甲骨文、金文等技法记事.周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封建社会变革,国家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事社交活动空间频繁,这时再用甲骨文、金文的记事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记事的需求,于是便发明诞生了文字,并且获得从由刻符号记事革新为刻字记事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了使用文字书册典籍记事存史的飞跃.《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相似文献   

20.
杞,在先秦史中是一个小国,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小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记述,列入《世家》之中。《史记·陈杞世家》有杞国国君的世系,对其事迹则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而根据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以及其他先秦文献记载,杞国历史文化并非“不足称述”。自清朝末期以来,在今山东新泰市境内出土一批有关杞国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皆有“杞伯”之记载。于是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前辈学者虽然对其铭文作过一些考释,但未作过全面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杞国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了促进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