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之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 ,是指在秘密状态下 ,被采访对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记者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 ,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 ,或者以其他方式 ,获取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由于有价值的信息的稀缺和追求新闻的纪实性 ,新闻业者偶然或经常采用隐蔽的形式来获取新闻 ,引发了许多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新闻采访的实践中,尽管隐性采访尚未获得明确的法律认可,但由于这一方式确实有助于保障实现公众知情权,有效实现舆论监督,因此,为新闻媒体所经常使用,也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应该看到,隐性采访形式的使用也常常会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导致一系列冲突。本文通过对冲突状况的分析,对国内外解决这一冲突的法律规范的辨析,寻找解决冲突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条件,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平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伴随着社会转型,必然面临大量需要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民生事务。作为一种能有效还原真相的采访手段,隐性采访以其特殊的优势受到了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广泛青睐。然而,由于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的采访特性大相径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大众传播从业者应在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注意规避法律禁区,在隐性采访中趋利避害,恪守大众传播职业道德,从而推进大众传播事业法治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是新闻舆论监督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它能最大程度的接近新闻现实,获得可贵的新闻采访资料,其采访事件的现场性、突发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得报道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不仅深受受众的喜爱和关注,更为权力机关运用法律介入事件调查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和证据。隐性采访就自身职能而言,与法律并不直接相关,不具有强制性,但却对采访报道后行政执法机关的介入,依法行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闻舆论监督和审判机关接受监督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实施审判公开制度;加强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管理;正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促进审判公正,维护审判机关的形象;完善新闻立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等措施,使新闻舆论监督与审判机关独立审判真正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从舆论监督的难点、隐性采访与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与反腐败、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官司 ,以及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途径等五个方面 ,对后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 ;从操作设计与理论探讨、内部分析与外部研究、取向多元与学科建构三个维面 ,对后新时期国内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检讨 ;对新世纪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以最大限度地揭露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制约性和新闻事件本身的隐蔽性,在采访方式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一采访方式"隐"的性质,在采访中也极易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权利,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熟悉一定的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可以既不陷入法律的纠纷中,又可以有效地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扣义务.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显性采访的必要补充,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但是隐性采访不得侵犯隐私权,不得逾越一定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及法律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成 《南都学坛》2002,22(4):107-108
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双刃剑”作用,需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同时又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相关法规对于新闻舆论监督所缺乏的具体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新闻立法迫在眉睫;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1.
恶意诉讼是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舆论监督中已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众多且复杂.要有效防范和遏制舆论监督中的恶意诉讼,既需完善现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合理分配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也需重视对恶意诉讼的刑事规制,提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防范和应对恶意诉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升温,越来越多的诉讼干扰,已令新闻单位穷于应付。在《新闻法》迟迟未出台的今天,法律该如何为舆论监督“撑腰”,新闻侵权与普通的民事侵权是否完全一样等关键性问题,亟待在司法实践中加以解决,以利于舆论监督的正常行使。基于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代言人,应与一般的民事侵权有所区别,依法应该享有其作为特殊主体的特殊权利,即法律责任“豁免”,这在舆论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的当今,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报道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科学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环节。从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入手 ,依据系统方法理论 ,对舆论监督报道策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结了舆论监督报道策划的原则 ,提出了相应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强有力的党外监督是推动党内监督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党外监督主要包括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其中舆论监督在防治腐败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腐败贪官都是在舆论监督中现出了原形。但我们现行的舆论监督体制却存在不少复杂的问题。包括舆论监督的自主权相对较小,舆论监督的法规不够健全,舆论监督的公正客观性缺乏监督等。为此,我们要加快改革和完善舆论监督体制的步伐,把反腐败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加大新闻媒体对反腐败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宣传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工作。新形势下,引导舆论的任务艰巨复杂,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至关重要。新闻宣传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做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使社会舆论引导有方、引导有力、引导有效。  相似文献   

16.
浅谈舆论监督阻力的深层次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影响新闻舆论监督顺利开展和深入的原因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 ,有来自客体方面的阻力 :“地方保护主义”、被揭露被批评者的干扰 ;有来自主体方面的阻力 :对“正面宣传为主”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新闻监督的具体客体缺乏典型性、批评报道的失实引发新闻纠纷 ;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 :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所以 ,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完善机制 ,深化改革 ,为舆论监督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 ,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法制不是很完善的状况下 ,该文主要通过对舆论监督概念的描述 ,分析当前舆论监督所面临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几点思考 :即在舆论监督中应注重导向性原则、应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新闻媒介也应加强自身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效能的充分发挥。该文就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党性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监督的范围及立法等四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实施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隐秘摄录行为是公众知情权、社会舆论监督、新闻自由的一种权利表现形式,是个体自由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公共利益的诉求。隐秘摄录行为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但也极有可能引发侵犯公民隐私的权利冲突。隐秘摄录行为可能引发宪法、行政法、刑法与民法范畴的权利冲突,我国相关法律虽对其进行了规制,但规制力度不大,且我国尚无禁止性法律规范约束隐秘摄录。建议遵循宪法原则指导法律规范,以宪法为上位统筹协调各部门法关于隐秘摄录行为的规定,同时,寻求宪法解释,以消解隐秘摄录行为引发的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20.
简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倾向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也或深或浅地产生影响,从新闻界内部来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角色定位及新闻"商业化"的趋势等方面的因素。维护司法独立和公正,仍需新闻界和法律界共同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