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就是X”这一结构。它表示说话者对谈论对象强调性的确认与肯定,但说话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倾向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但是,所有这些意思不能单单通过构成“X就是X”这一结构的成分的形式或意义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整体性特征。此外,对构成“X就是X”结构中的“X”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就是”的分解与其表达的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既A,又B”句式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格式.根据A、B间的关系,可以将这个句式分为三类:A、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A、B具有非制约关系;A、B具有逆向制约关系.分别讨论了这三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的两种不同认识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王夫之的“实有”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列宁的“物质”思想试做了简单分析。得出:人类对物质世界“本体”的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的”,说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面对共同的客体会发生共同的致思趋向:“主观的”说明人类的理性思维形式就应是多元的。主观符合客观,使他们达到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5.
常宁方言中“得”的能性表达主要有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两种用法.作助动词用时构成“(不)得 V”格式,作补语标记时构成“V(不)得”、“V(不)得O”、“V得OC/VO不C”、“V得/不CO”等格式.“得 V”一般用于疑问句、否定句中,使用范围受限;“V 得(CO)”使用较自由.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出现在“得 V”中,“V 得”中的 V 只由动词充当.“得 V”一般表主观能力和对客观事件能否实现的主观估测;“V 得”既可表主观能力、推测,又可表客观可能和情理许可.二者分工除部分重叠外,处于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6.
近义构式“少不了”与“免不了”在功能表达及情态特征上具有不同特征,这需要从事件的模态性、语用的偏向性、时体的实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意义的虚化过程来看,“少不了”由表客观状态发展到表主观评注,“免不了”由表客观强调发展到表主观评注,都是副词情态化和主观化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相似文献   

8.
副词“不”和“没 (有 )”同谓词的组合 ,首先要受到广义时态已然与未然的制约。已然状态下既可以用“没”否定 ,也可以有条件地用“不”否定 ;未然状态下只能用“没”否定。其次也受到主观与客观的制约 :“不”都能用于主观否定句 ,“没 (有 )”多用于客观否定句 ,或有条件地用于主观否定句。此外 ,活动与非活动、实现与非实现及与动词相关的“量”都会制约到“不”和“没 (有 )”同谓词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多半"先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数词,后又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由于处于主语这一句法位置、使用频率不断升高,大约在元代述宾短语"多半"由陈述转向指称,被重新分析为数词。在处于状语这一句法位置、较强的主观性、较高的使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数词"多半"的语义逐渐泛化,由描述客观物理量扩展到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推测,到明代语法化为表推测的语气副词。隐喻与重新分析是"多半"语法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数量短语 竟 动”句式中 ,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完成了时 ,“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 ;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完成时 ,“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在“数量短语 竟 形”句式中 ,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肯定正方向形容词的 ,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 ;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否定正方向形容词或肯定负方向形容词的 ,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11.
"虽然A,但是B"让步转折句,其主观推测层面的认识是0P{B/A}≤0.5;其客观反映层面的认识是P{A}=1、P{B}=1。说话人选用"虽然A,但是B"让步转折句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说话人大脑思维中的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对客观现象认识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推测范畴的本质并不是通常认为的“不确定性”,而是“主观性”,推测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是对事件命题是否成真做出的主观判断。推测属于情态系统,而不属于语气系统,是“情态”这个大系统中“认识情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层”与“重”都属于非外形特征类专指型量词,它们在对述具体事物类名词、述人类名词、述抽象事物类名词及述动作类动词的语义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一些认知因素有关,如“整体与离散”、“同质与异质”、“有序与无序”、“主观与客观”等。  相似文献   

14.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在“数量短评 竟 动”句式中,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完成了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完成时,“U晚”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在“数量短评 竟 形”句式中,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肯定正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如果“竟”后接的形象词部分的含义为否定正方向形容词或肯定负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16.
“A了个B”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络上新兴的短语“我了个去”、“猫了个咪”等。通过分析指出,“A了个B”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出现的“V了个X”结构的一种变体,“了个”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插入到“AB”之中形成“A了个B”网络流行语。说话者使用“A了个B”是为了表达对某个事物或某件事情的一种强烈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而这种主观情感是通过“个”表现出来的。此外,还从社会文化学领域所提出的“模因论”视角探讨了“A了个B”的传播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两大主要流派儒家与道家学说的研习可见,“道”与“德”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两个核心概念,“明道”与“修德”贯穿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全过程。“明道”偏重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修德”偏重于对主观世界的完善,这种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有机融合的内在认知思维逻辑,又以“明道”与“修德”并重为社会实践的行为逻辑,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势。将“尊道”与“贵德”并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递句式“不但不A,反而B”属于并列类复句的一种.从认知层面来分析该复句与语境C项之间的认知关系,考察在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中人们对于命题的信赖程度.主观推测层面:0.5<P{A/C}<1,0<P{B/C}<0.5;客观反映层面:P{C/B}=1,P{C/A} =0,P{A}=0.已然为P{C}=1,P{B}=1,未然为P{C}=0,P{B}=0.说话人使用”不但不A,反而B”这一句式,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的不一致关系,体现该句独特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V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示动作结果关系的“V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有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在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二是在动作已完成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获益,也可能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V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机制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色彩。“V了个寂寞”格式具有主观评述功能、间接表达功能、信息凸显功能,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