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公域哲学和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问题将成为私域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以个性化创作为对象,一可以将哲学理论研究推向具体化,二可以使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文学艺术创作与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将经过三个阶段: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3.
汉娜·阿伦特从人的存在为起点,提出了赋予极高政治意义的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本文通过对阿伦特关于公域和私域的理论解读,试着对其理论的政治意义作一些剖析,以期能给我们今天的政治民主建设、保护个人合法权利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伦 《理论界》2009,(4):122-124
交往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实,但交往问题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的前沿性课题还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交往之所以成为时代的聚焦点,其因在于现代交往的异化。交往异化的深层本质是人的精神与价值的危机。人们在文化价值、伦理道德方面的种种困惑揭示了当代哲学、伦理学理论的匮乏与软弱。交往现象学的构建就是摆脱现代哲学困境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
交往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行为 ,而是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 ,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 ,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1。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 ,现实的个人的权重日益上升 ,这些真实个人的生存状态正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考之维 ,以至于韩庆祥先生在论及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时前瞻性地说道 :“尤其是个人主体性问题 ,在当代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所以 ,从人学中的个人主体性角…  相似文献   

6.
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交往活动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属;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交往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于生产活动的实践形态,而且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前提、目的和主要方式。因而,交往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常春  沈慧 《理论界》2003,(6):135-136
人类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扩张、信息经济的联网和生态环境的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下,学校德育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更新原有的德育方法,通过交往进行德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素质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一、对教育意义上交往的界定以及交往对德育的意义 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人类的交往  相似文献   

8.
一、公/私领域演变中的女性地位在古希腊,“公“”私”差异清楚可辨。私域(家庭OIKOS)是自然的结合体,一切生活基本需求皆掩于其中。公域(城邦POLIS)则相反,它是政治人展现光荣和卓越①的公开场地“,行动”与“语言”成为唯一重要的存在方式。然而,女性却完全被排除在卓越以外,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交往实践的意义、特点、结构和功能,当代世界交往实践的新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先行研究中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取向,采用斯特赖克的认同突显的理论框架,以浙南X镇基督教为个案,考察信徒在私域和公域两种社会网络中的行动方式,私域涉及家庭生活行动、择友和择偶等方面;公域涉及经济行为和村民选举等政治行为.网络性质、信徒的宗教性等都影响着信徒的社会行动,总体而言,宗教资本的重要程度私域要高于公域.  相似文献   

11.
刘中起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35-44,156
在哈贝马斯看来,晚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发生结构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获取政治权力而导致的相互融合以及随之响应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转换。因此,在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语境中谈论公共领域的重建问题,最根本的应当是讨论国家和市民社会之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以及市民社会结构的改造问题。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公共意见理解为是公民根据其自身的权利,在道德和法的公正性原则的框架内通过商谈和论辩形成的一种作为所有相关人员认可的意见,那么,公共意见也就不同于达尔的民主概念中的那种"公意"或非反思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公共意见形成于理性交往形式而构成的公共领域,而非有组织的或制度化的政治公共领域。达尔试图建立一种更加注重政治参与和更关心平等的公民自主性权利的民主,以达成一种能够彻底摆脱亚里士多德式的、以伦理的实质性权利为基础的民主政治。问题在于,达尔并没有意识到公民实质的权利只有通过以公正原则为根据的程序性的商谈才能实现。由此,现代民主法制国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一体化的反控导的技能,并按照一种反思性的原则来引导政治公共领域内部的实践,才能把自己置于与经由交往理性织构的公共领域平行的地位上,并由此确定它作为一个民主的政治话语的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也谈公共领域与权利意识--与张康之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公共领域拒绝个人权利”既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也无现实基础与实现可能 ;权利与权力、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存在复杂的辩证联系 ;解决众多行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度创新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合理扩大与保障行政人员的个人权利 ,这是提高行政效率、制约行政特权与权力垄断、实现行政公开、合理、高效、廉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自1990年代以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与全球化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新自由主义在为两极分化、扩大社会差距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成为"关闭公共性的动力"。近年来各种公共性理论的再度活跃,正是基于以上的危机意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公共性理论框架——由国家主导的权威性公共行政性,和与此相抗衡的形式出现的市民社会的公共性——已经过时。在个人主义业已普及的时代,如果我们无法提出一种能够兼顾"私利"的公共性理论,就无法实现公共性的再生。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满足"私利"的志愿性实践活动来开拓新的公共空间。如何拓展能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公共性空间,将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学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公共领域往往使公共讨论流于形式,而网络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特别是Web2.0媒体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论辩环境。有关热点事件的微博讨论展示出网络讨论的公共性、开放性、批判性和理性色彩,这表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已初具形态。相对传统的传媒公共领域而言,这一公共领域在地域空间和议题范围上都有所扩展。尽管如此,这一公共领域仍然是局部性的,它对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区分开来,并构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按照他的理想模型,公共领域是价值中立的、单一的、超越生活世界的。他试图通过商谈程序等来保证公共领域的中立性,然而这只是把私人领域中的差别和问题放在括号中暂时悬置起来。有差别的私人会构成多样的公共领域。人们按照生活世界中的习俗也能够构建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也不能完全超越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看来,公共领域是一个元主题性的、极端世俗化的、外在于政治的公共空间,其中的社会成员能够在不受权力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关于权力的理性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制约权力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的价值在于它以不同于权力相互制约的方式对政府发生作用,而政府不论从明智的视角还是从道义的视角来看都应当听从于公众舆论。相对于政治领域而言,公共领域具有规范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经济犯罪日趋高发,传统法学定性分析的方法受到挑战,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规则看待经济犯罪这种负经济现象具有了需求的必然,法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犯罪问题中的应用和价值愈发凸现。法经济学与经济犯罪具有天生的渊源,资源稀缺与效率、成本与收益、供求法则等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则在经济犯罪产生的分析中具有当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以成己与成物过程为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之域或私人之域涉及与个人相关的各个方面,后者既非直接呈现或展开于社会之中,也不能完全为社会所控制和支配.与之相对的公共之域,则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之上,具有开放性、外在性、公开性等特点.就成已(成就自我)与成物(广义的变革世界)过程而言,个体之域的确认,蕴含着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关注.作为具体的存在,人总是参与不同的实践生活,并在社会实践的多方面展开中,形成了多重的存在形态(包括"身份"和角色),公共领域的社会成员与个体领域中的个人,也可以视为广义上的不同"身份"或角色.作为同一存在的不同形态,这些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具有本体论上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同时也使身份之后的存在领域难以相互分离.而是更多地呈现为彼此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目下中国,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复杂关系引入注目.他们彼此需要,又冲突不断,文章就此作了精细的分析.认为,由于专家与大众所由而来的场域与惯习不同,产生看法不同;他们问的信任基础不断受到侵蚀;他们问存在权力之争以及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等原因而导致冲突.但专家对大众依然发挥着启蒙的作用;大众的批判对专家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大众和专家的身份不是固定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专家与大众共同对公共权力起到制约作用;他们目前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文化批判沦为文化消费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