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时期的工业体制必然反映着当时特定经济体制的特征和要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其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由计划与市场并存向计划经济转变,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曲折过程。如果以1978年为界,前30年所致力于建立和巩固的经济体制,恰恰是后30年需要着力改革的对象。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工业体制改革看,要继续完成体制完善的一系列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约束条件与机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为,“经济学是中性的”这类貌似新潮的判断正危害经济和经济科学的正常发展,现代经济这盘落入苍蝇的美味佳肴呼唤我们对经济学的发展进行检讨和反思。1.重新理解传统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被称为传统经济体制。对传统体制的否定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否定传统体制时,只单纯地把传统体制理解为计划体制。实际上,传统体制远不是“计划”二字所能涵盖的。中国的传统体制,从其建立伊始,就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勃兴的道德风范之中。可以说,是先有资源配置的充足动力,才有了中央政府的计划管理。在“为人民服务”等一…  相似文献   

4.
陆铭 《学术月刊》2022,(3):58-71+109
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伴随着从计划向市场、从传统向现代、从半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并在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深化改革。但也应看到,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体制和观念也制约了高质量的发展。以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目标为目标,中国必须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中国既需要在国内为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又需要在国际交往中说明中国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相似文献   

5.
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与中国工业近代化O姜平O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工业近代化是伴随着西方洋枪洋炮的征服,在国力对比导致的屈辱感的压迫下被迫进行的,促成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清政府利用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来迅速推进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的进程作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工业危机 ,归根到底是由工业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模式造成的 ,要克服工业危机 ,必须建立起“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完善的彻底的循环生产是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式生产 ,真正的循环经济属于新工业化的经济体系。新工业化循环经济的结构 ,包括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循环生产组织体系和社会循环经济体制。必须把建设循环经济纳入中国新工业化发展进程 ,确立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宏观调控 ,抓住关键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建设新工业化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基本目标、治国方略以及权力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认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理型权威,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政治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50多年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些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中央集权的权威和计划手段制定并实施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条件下,这些政策便面临着难以落实的挑战。如何构建既与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又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具体政策体系,便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乡村工业嬗变与“自下而上”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乡村工业的迅速崛起。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工业化动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新的城镇化模式,这 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资金积累,而不是由中央政府通过 国家计划予以安排;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及其向城镇的聚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 并在广大城镇积淀了大量“外来人口”。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发展完全由国家计划来 推动不一样,这种新的城镇化机制被有关研究总结为“自下而上”的城镇化(urbanizat ion from below)。本文认为,乡村工业只是“自下而上”城镇化在特有体制与发展背景下的一 种实现形式,其普遍性受到多方面制约,“自下而上”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来自并取决于生 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一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深化企业改革搞好资产重组王雷锦州的国有工业基本是在五、六十年代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观念、体制、结构等矛盾,我市一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高和速度不快,市属工业连续四年下滑。为扭转这...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过程,即以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作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资本资源的配置机制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过程,即以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作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资本资源的配置机制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保军转民: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西南兵器工业的成功之路黄绍辉,张永宁,吴绍阶,徐塞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的军事工业开始了以“军转民”为特征的战略性转移。16年来,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分析卢宝臣,杜延茹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将不可避免地由市场经济来完成,而不是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用计划手段(行政命令)来配置经济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建国初期为使我国在短时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刍议吴吟涛,胡明东,单秀红利率,是资金价格,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和现代经济生活中最敏感的指示器。过去,我国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利率体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传导的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处于...  相似文献   

17.
资金匮乏是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它们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贩毒等经济掠夺,中国长期积累的白银大量外流,致使中国币制失常,财政困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始就感到资本的严重不足,举步维艰。为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强国富民的理想,在1912年计划修筑国内铁路时,首次提出利用外资筑路的主张,以后又把这种主张扩展到全部经济领域,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利用外资的思想。一、利国外…  相似文献   

18.
产品定价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孙善良在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价格体制下,企业的产品定价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往往只管生产,不问价格,更不去考虑市场供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价格体制的建立,企业享有了充分的价格自主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企业...  相似文献   

19.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体制转型往往是欠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体制变革促进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量发展,但服务业及企业"做不大、做不长、做不强"的现象依旧存在,其病因就是"体制病"。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体制病"是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联系的,并在形式上表现为外资排斥本土、计划排斥市场、工业排斥服务业、低端排斥高端的现象。由于四大排斥效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性问题,就使得单纯以"强化市场竞争"或"加速对外开放"为目标的分类体制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认真探究中国现代服务业"体制病"的微观动力学内容,正确处理以四元主体为基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垄断国企与竞争民企"、"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特权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四对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医治服务业"体制病",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仅是价格和市场结构乃至产权关系的改革,更需要形成以"四元治理"为核心的体制变革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竞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增强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本上是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高等院校实质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单位,在招生权与毕业生分配权、专业设置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增长权、经费使用权等方面,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束缚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高等院校缺乏面向社会自我发展、自我改善、自我办学的动力和活力。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使高校不能真正成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