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梁漱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人心与人生》。这两本书代表了他的人生哲学在思想发展上的个两阶段。通观梁漱溟一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著述可以看出,他在人生哲学上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一阶段思想仅仅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观点加以“修正”而已。研究他的人生哲学,实以反映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早期思想最为重要。在“五·四”时期推翻传统和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提出系统的文化比较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路向”观到“老根新芽”说──重评梁漱溟关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关于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在迄今为止的论著中,世人多因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而大加贬抑。这种作法,其实是欠科学的。事实上,梁漱溟的文化思想,是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在...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被称为20世纪新儒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他的东西文化比较理论的出台,在当时社会曾引发大规模的东西文化论战。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一直影响着后人,尤其是他反理智的直觉主义,还被人尊称为中国的泰戈尔。 梁漱滨的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经历了两大转折,正如其后来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所说,“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以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车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①。在梁漱溟思想的两度转折中,对他的人生观、文化理…  相似文献   

4.
王毓 《理论界》2005,(1):200-202
梁武帝的思想十分复杂。他处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早期,提出了“真神佛性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注意佛教戒律理论,扶植佛教经济,对佛教在中国的开展做作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又是宗教调合论者,对儒道思想都有所重视,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及由此派生的社会政治伦理等颇加关注。他的思想融合了多种因素,是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中国化等问题不能遗漏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欧美种种思想文化的输入,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东西方文化问题”的争论。瞿秋白在这个论争中,阐述了他的无产阶级文化观。我们认为,瞿秋白的文化观思想是颇为深刻的。一瞿秋白的论述是从“文化”的内涵开始。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就是说,文化是生活的模式、方法。瞿秋白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文化’是人类之一切‘所作’”。(《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瞿秋白选集》第15页)这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具体的说,瞿秋白认为它包括四方面因素:“一、生产力之状态,二,根据于此状而成就的经济关系,三、就此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组织,四、依此经济及社会政治组织而定的社会心理,反映此种社会心理,的各种思想系统”。(同上书,第15—16页)显然,这个“文化”定义完全与梁漱溟的对立。因为,梁漱溟的定义本质是唯心主义。他把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样法”,虽然,其中也充塞一些“物质”的东西,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但是,在他那里,物质的东西是由“生命之流”产生,因而,“文化”还是精神性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实质上就是说,精神决定人类的生活过程。而瞿秋  相似文献   

6.
评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及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几乎是梁漱溟一生的事业.1921年,梁激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这就是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类文化三期发展的理论.这种观点在他一生中一直没有改变,以后的工作只是在哲学上给以论证.梁漱溟的文化观在思想发展上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标志;后期则集中表现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中.前期的文化观主要是提出了人类文化三期发展说,并预言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后期文化观则  相似文献   

7.
高国舫 《理论界》2004,(2):155-158
本文通过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剖析,指出梁漱溟把人生、中国问题之解决求之于文化改造.在梁漱溟文化改造设计中,他主观上追求阐发中国固有精神、吸收西洋文化长处,但由于梁漱溟文化思想中一系列无法自解的矛盾,最终无论是阐发中国固有精神,还是吸收西洋文化长处都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的佛教思想为之显著。首先孙悟空早期好比“善心”迷失,“贪欲”膨胀了人心。经过500年的修炼,已开始“悔过自新”;又经菩萨点化,还必须在取经道路上,经受各种锻炼和考验。其次在情节方面,受《敦煌变文集》的影响显著。再次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宿命论、因果报应和佛法无边的思想。最后《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已出现弥合互渗的趋势,这与历史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应运而生 ,也激励后继者努力使人生佛教思想付诸实现人间净土的践行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把中国佛教注重人生、积极入世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以其注重践行、契机契理的风格倡导了融大乘精神与“国民性的道德精神”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 ,其流风遗韵普被僧俗两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鲁迅早期(指十八岁以前)的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以“进化论”作为鲁迅思想发展之起端,似乎成了定论。这不能不影响到对鲁迅思想的全面、准确、科学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鲁迅前期思想形成,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外,识者正之。一、鲁迅早期思想之形成鲁迅早期思想的产生和他的家庭,他青少年时特殊的遭遇以及他所受文化影响分不开。他出身于“绅士阶级”①的名门望族,然而又日趋败落。在鲁迅十三岁前后,家里“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②。祖父下狱,父亲病重,他只好在身材不及典当衣物的“质铺,  相似文献   

11.
刘岳兵 《东岳论丛》2004,25(5):91-95
梁漱溟的思想和著作是现代中日儒学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亮点 ,梁漱溟研究已经成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这不仅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人格 ,更因为他的思想与日本当代儒学具有相当程度的亲合性。在现代中日关系的具体历史环境中 ,日本人对梁漱溟著作和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分析这个过程 ,旨在为建构一个健康的关于现代中日儒学的知识平台而努力 ,这对思考儒学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将梁漱溟归于文化保守主义,但他不同于一般的保守主义。梁漱溟不仅拒绝国粹派维护旧有文化的努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体认,他在审慎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得失及根源的基础上,主张排斥印度文化意欲向后的路向,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根本改造”,批评地重新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按此意欲持中路向自然独立发展,不可能产生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梁漱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缺陷,如他最终把孔子儒学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兴旺发达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注重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和努力是令人钦佩的,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传统与西化”的论争中提出的“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全盘吸收西洋现代文明”的主张,使他一直被认为是“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毕生所坚持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揭示的却是一个“古今之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人文情感和理性精神的全面再生,取代古代那种禁锢情感与理性的宗教信仰,我们才能从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然而,近十年来有关“反思现代性”的讨论中,却出现了各种否定理性、主张重建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以及把“古今之变”转换成中西方文化对立、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胡适思想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研究的新进展──评《梁漱溟思想研究》一书张利民在80年代兴起的文化讨论中,梁漱溟是位颇引人注目的人物:年逾九旬重登讲坛,仍有条不紊地宣讲东西方文化;再加上50年代因与毛泽东辩争而遭“批判”的传奇经历,……。这一切一时都成为热门话题。当然,除此之...  相似文献   

15.
汉传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汉地佛教,之所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普遍选择大乘佛教,盖因大乘佛教注重利他济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佛教注重自利、强调自我解脱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注重利生济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和强调心性、注重现实人生的禅宗思想,确实是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质之所在.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受中土主流意识形态之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在融会、吸收儒家思想方面之成功,甚至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都堪称典范.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人间佛教”,继承和发扬了禅宗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变成注重“人本”.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求实精神,是他的早期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他的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早年毛泽东求实精神的理论源泉第一、早年毛泽东的求实精神继承和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思想传统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早年毛泽东最初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早期思想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作为早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求实精神,就继承和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思想传统的“实事求是之学”的精神。早年毛泽东对顾炎武、王船山、颜习斋等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大师十分推崇。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开始阅读…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理论体系,它所包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但从它的基本出发点和精神实质来看,则无疑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即人生哲学。人类自有自我意识以来,就开始了对自己生存价值、生命本质的认识、思考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探求,形成了种种关于人的学说。佛教人生哲学即其中之一。这是一种以幻想的方式构筑的、以人生痛苦的生存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以解脱出世为归宿的关于人的学说。从体系结构看,佛教学说大致可划分为人生观和宇宙观两部分,但以人生观为轴心,以人生痛苦及其解脱为思想内核,从而构成了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早系统地用比较学方法研究东西文化的著名学者。他毕生进行的文化研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带有鲜明的文化寻根意识,即从文化发生学原理上追寻东西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这一特殊文化视角的选择,一方面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硕彦巨臂,另一方面也使他的文化研究带有种种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本文旨在指出这种迷误。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学术探索》2013,(1):114-118
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梁漱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当时的西化派的。当然,梁漱溟在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中西文化之同,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他阐述了中西之同两方面:共时方面的文化三层说和历时方面的文化三期说。实际上,梁漱溟所认可的,只是中西不能相提并论,一古一今不能等量齐观。其实,在中西之别和古今之异中,梁漱溟更强调的是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根于中西之别。因此,有些中西之别是古今之异,有些则不是,关键要看它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说。所以,中西古今不能一概而观,文化的不同既有中西之异,又有古今之别;中西之异比古今之别更为根本。或许正如梁漱溟所言,我们所需要的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