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消灭一些对自身有重大威胁的事物,狼不幸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为了让对狼的屠杀“合法化”“合理化”,人类在自己的文化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辩护。辩护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狼是残忍的魔鬼!所以人要不遗余力地消灭它。同时,在人与狼的战斗中,有的民族逐渐发现了狼的一些优良品质,视狼为他们的祖先、守护神,对狼十分崇拜。本文就是要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分析,发掘出这些文本中的狼的文化内涵,从而全面的了解狼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说狼     
狼,从来就是人类最凶残的敌人。《韩非子》上说,上古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狼就是这“群害”之一。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里,那个受尽地主阶级和封建礼教压迫、凌辱的祥林嫂的唯一儿子阿毛,不就是被狼叼走的么?在人类的经验里,狼  相似文献   

3.
突厥族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关于突厥的先世与“狼生”的传说不无关系。《周书》卷50(突厥传》谓:“突厥者,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见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此故事将突厥起源追溯到始祖母(牝狼);其十男皆“外托妻孕”而姓,也就是以妻子氏族为姓。这些显然是突厥人对远古时代以母系计算血统世次的渺遥朦胧的回忆。突厥汗国的建立和突厥政权在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西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首次提到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其后宋人陆佃著《埤雅》、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等文献中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因此 ,现今常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均将“狼烟”释义为取狼粪所燃放之烽烟 ,似已成不易之论。狼粪用于烽烟也确实见载于唐宋时期的有关传世文献典籍。如唐代杜佑撰《通典》 ,宋人曾公亮、丁度所辑录的《武经总要》中都载燃放烽烟之薪中有“狼粪”。据此 ,能否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 ?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第一 ,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定义不够准确。因为作为燃放烽烟之…  相似文献   

5.
  竹徐   《社会科学研究》2014,(2):141-144
探究“道德”概念的进路根据学科之区分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站在哲学史层面去考究,无疑是将“道德”与人类智慧之思维牢固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此种尝试的“有益性”与“现实性”,四种不同哲学进路背景下对“道德”概念进行的剖析方才得以可能,这四种进路是:形而上学路数、经验主义(功利主义)路数、理性主义路数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路数。通过对四种不同哲学进路下“道德”概念的剖析,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认识到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并为当下中国社会之道德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前见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今所谓的“人类中。心”困境,“诘难”之声不绝于耳。作者认为,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自我中心”超越之途,但“超越”不是“废除”,而是扬弃。从理论维度透视,我们所要超越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中。心论,尤其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凝固化体制基础上的那种绝对化了的人类“沙文主义”、“征服主义”,而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类中心难以超越。就现实层面分析,实践活动的本性之一是主体价值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或尺度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设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去领略绝对无中心的地位,也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何况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走出而是正在走入人类实践中心。“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之途,正是矛盾辩证法的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3世纪,分布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后世的蒙古族中传乘着狼和乌鸦的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档”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  相似文献   

8.
杨楹 《东岳论丛》2023,(3):100-104+191-192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其本质而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民的现实幸福”之科学性和现实性。在人类信仰谱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其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着力的场域、价值目的及其思维逻辑,都有别于宗教信仰,从而标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之根本点则在于其科学性所内蕴的坚实真理性、真理性所涵括的价值性、人民性所彰显的崇高性,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逻辑中,内在于追求“现实幸福”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具体内化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0.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在离开中回归自己,成为人的存在实现的必然方式。文明作为一种理性的前行运动,必伴之以无明的遮蔽而使人偏离其存在之本真。人类存在的实现,必在其前行的运动中本然地涵具一种回归自身本原的向度。人类灵魂的深处,本原性地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中国哲学强调“知止”,道家讲“远曰反”,儒家讲“不远复”,就是要在“进”“止”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性的张力关系,使人的存在保有其生命整全性的意义。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以原初性的情态方式把握自身及周围的世界。人的实存,原生于“家”,其心之所发,最切近者莫过于“亲亲”。“家”和“亲亲”,构成人各“爱其身”与爱人爱物的普遍性实现之中介或桥梁。由此推扩而“达之天下”,至于“仁民爱物”,其不同层级的普遍化,乃成就为以差异为前提的“通”而赋有“家”的意象和意义。人的自我认同和文明的发展,亦可由此获得其本真性的意义与合理性的根据。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图腾问题质疑陈烨一、狼-鹿说的源起及其证据之不足《蒙古秘史》开篇即云:“承受天命而生的苍狼与惨白色鹿相配了,他们一同渡过腾汲思水,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唤巴塔赤罕。”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关于蒙古族狼-鹿图腾说的明确记载,且为不争之实...  相似文献   

13.
当“人择原理”初呈端倪时,许多哲学工作者特别是自然辩证法界激动不已。不少同志认为:“人择原理”证明了客体对主体的依赖,这是主体为第一性在现代自然科学上的绝妙印证。他们认为:“人择原理”的主旨是:我们现存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人类存在和选择之故。对“人择原理”的这种主体为第一性的哲学反思成了自然辩证法界的一种时髦。“人择原理”也成了近来的热点议题设置。对“人择原理”的主体性为第一性很少有人提出异议,但是,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有必要对“人择原理”进行认真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4.
认为“狼狈”之狼即豺狼,狈为狼的一种,并由二物的“生话习性”而引伸出“猝遽”的义项。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后世影响深远。朱起凤的《辞通》即采此说;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亦主此说,云:“狼狈,二兽相附而行,离则颠仆,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引申为颠倒失措、悽惶之意。”近见丁忱等同志编的《趣味字词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更将此演绎成一则故事。今案:以上说法实属牵强附会。比喻彼此勾结之义的“狼狈”,与作匆遽及困顿讲的“狼狈”,实际上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它们不但义项不同,而且来源不同、构词法亦不同,不应混为一谈.“狼狈”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如“狼贝”: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台湾]陈立夫中国人从天道中,学到了“公”、“诚”、“仁”、“中”、“行”五个字,以形成人道,为他人做事的基础。传承数千年,成为文化道统,是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国族之强盛、世界之和平、人类之幸福,均将以其得到力行实...  相似文献   

16.
动物小说是反映自然的,不仅反映我们的生态环境,更主要的还反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动物小说中的哲学是“宇宙的哲学”,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种群的宏观认识。动物小说的审美准则也是审美活动中更复杂、更高级的一种审美准则。在沈石溪的《北猿》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动物故事更广博更永恒的东西:看到了生命的原始意义、生存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生命中可贵的价值标准取向和生活抉择中条件与方向的关系等许多多维的主题意蕴。这一宏阔的文化视野使“白莎”这一动物形象在更高的意义上获得了永恒,使《牝狼》在一般的动物故事之外包孕了更深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一、性爱,在长久的放逐之后在希腊神话与传说中,两性之爱的主宰是爱神厄洛斯。厄洛斯(Eros)的意译是“爱欲”.罗洛·梅解释说这意味着“爱神”必须是“爱”(情)与“性”(欲)的统一,一旦二者分离,两性之爱将失去活力,变得毫无激情,毫无“生命气息。”①可见,没有爱与欲、灵与肉的统一,就没有厄洛斯的成长,人类的两性之爱就是残缺不全的。但厄洛斯在世俗社会中却陷入了永恒的悲哀:爱(情)与欲(性)的冲突可谓是一种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二者的不可调和性注定了尼洛斯的残缺,它一直无可奈何地停留在“长不大’划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经济的“本末”之议,自古以来声不绝耳。立何为“本”是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选择问题;而“本末”之争,为经济政策的确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理论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当不在“末”位。本文认为,经济的“本末”总是具有历史的规定性,一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本末”对立矛盾的发展史,从“农为本”到“农工商”为本,再到时下的有些找不到“本”,历史地记录着人类的经济进步与某些偏误。从我们面对的市场经济世界来看,市场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商品是交易的唯一对象,因此,商品是可以作为当今世界里论及“本末”之题的基本要素。由商品的性质来看,现代经济世界里,“本”应当是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同时包括对于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形成的市场有着支持与促进作用的“大文化”类精神商品。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一类的人类“创新”商品,它自身形成了虚化的市场,同时,经验表明,它对于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市场没有积极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不应当在“本”类商品范围,不应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者以中国古代诗话之“闲谈”性与“零乱”性而鄙薄之。而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中国诗话为我们提供的答案却并非如此。所谓“闲谈”并不是指创作态度的随意,而主要是标举一种新的诗文品评方式;而所谓“零乱”,也不是说作者思维混乱,缺乏逻辑,而是作者“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