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80高龄的老人、一位为革命奋斗了66个春秋的老红军、重庆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离休干部郭长波同志,谢绝了为他举办祝寿活动的善意,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万元人民币捐献出来,扶助贫困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有的人拼命为自己捞钱的今天,郭老却为了贫困优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捐出了个人巨资,这种对大学生的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2.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人的精神相对于不同的时代,其表现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人的精神要求固然很多,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最能表达时代要求的人类精神,使其成为我们强大的武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民族精神中喷薄着人类精华,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郭长波同志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要求的结合,以一个老红军老干部的情操,康慨解囊,设立  相似文献   

3.
郭长波同志的优秀品质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公而忘私在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1959年3月,郭长波同志从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学习四年后,调任重庆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这时正值学校由中专改建学院的初建困难时期。面对重重困难,以郭长波为核心的院党委一班人本着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方针,开展生产自救,招贤纳才,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学院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义》第一册中收了孟浩然的《过故庄》诗。该诗一联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编者注:“郭,城”。又该套教材等二工册的《木兰诗》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编者注:“郭,外城”。一个郭字,两种注释,哪个准确?  相似文献   

5.
说“郭”“墉”王蕴智郭、塘诸形可以溯源于殷周古文的(甲骨文作)字它们是一组同源字,殷周时期有些同源母体在字形分化之前;本身多囊括一个混沌未开的意义场,每个意义场包融着后来确立出的几个概念,这也就是说,后人明晰的几个概念可能共缘于当初某个较为笼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7,(3)
何为“三农”?“三农”指的是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这也是三个已被中央确定为全局工作中重中之重的问题。郭书田从1949至1992年在农业领域耕耘了43年,从1992年至  相似文献   

7.
1791年,英国小皮特政府颁布“宪法法案”,对北美的殖民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此举不仅是加拿大宪政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而且堪称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长波理论”则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学术界研究殖民主义史的新兴理论,构建了殖民主义发展呈长周期波动态势的理论模型,将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以这一理论的新视角来诠释1791年加拿大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8.
《新天地》2007,(2)
在北京国谊宾馆(国务院第一招待所),有一位烹饪技师郭仁喜师傅,他不仅厨艺高超,象棋棋艺也十分精湛。提起他,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那可是我们的象棋大师!”为此,老郭得了个雅号——“郭大师”。的确,出生在象棋世家的他4岁就会下棋,曾多次获得单位、系统象棋冠军,又是象棋国家级一级裁判。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个拥有“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种红蜘蛛防治方法”两项国家专利的地道农民;他种的玉米亩产达1326公斤;他带动周边3213户农民种植玉米12000亩,辐射区人均增收达400元;他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襄汾的袁隆平”,他就是山西襄汾县南贾镇南刘村的“玉米奇人”郭高升。.郭高升48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作物高产规律与技术的研究摸索,先后搞过“卫东8号”小麦提纯复壮、玉米抽雄杂交育种、果树新品种引进、玉米小麦套种  相似文献   

10.
郭老捐资扶助优秀贫困学生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崇高人格的一贯体现,是他长期关心青年学子、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一贯精神。郭老的精神鼓舞着重庆邮电学院历届的学子,郭老的榜样作用是超时空、无穷的。从时间上看,历经三十多年,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院的党风、校风、学风、教风,在空间上,不仅在重庆邮电学院院内,而是影响到全国的校友及校友所在单位。重庆邮电学院第一个考上外校  相似文献   

11.
冯凭在《学术月刊》1988年11月号上发表文章,用长波理论分析新技术革命,并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说提出异议,对“反工业化”思潮作出独特的评价。长波理论,是康德拉提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经济长期循环理论。第五次长波的主导性技术进步因素是信息、硅、太阳能和空间。冯文认为,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应该是第五次长波,而不是第三次浪潮。中国是一个工业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的国家,和世界经济的衔接交融不十分紧密。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3.
论郭偃     
一郭偃、卜偃二名同谓考郭偃,春秋早期晋国大夫,但《左传》、《史记》、《汉书》皆无郭偃之称仅有卜偃之谓。而《国语》中二者皆有,注家皆注郭偃即卜偃,到当代,学者却提出郭偃可能是狐偃,或说即是狐偃,或说郭偃卜偃非一人。兹考证之:  相似文献   

14.
郭畀,字天锡,晚号退思,其先世洺水(河北广平)人,宋靖康间因避兵乱,迁来京口定居,故为京口人.他家自高祖起四世单传,终鲜兄弟,其祖母祷于神而得,故取名曰“畀,字曰“天锡”.郭畀的生卒年代,近人陈庆年《郭天锡年岁考略》曾作详细考证,其实就在陈氏反复引用的《郭天锡文集序》中,俞希鲁早有明确交待;“君少于余一岁;童师相从,意气已相得.”又称;“人谓骎骎要途,将自此升,而竟弗克寿,年才五十六耳!”不知陈氏为何疏略于此?考俞希鲁生于前至元16年(1279),则郭畀的生卒年自当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延安历史(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的研究,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最初提出了延安学的概念 ,后来郭必选等人对延安学研究作了初步展开 ,并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时至今日 ,关于延安历史 (主要指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的历史 )的研究 ,仍然归属在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内 ,事实上即使是中共中央在延安 1 3年间发生在延安、并与当时国家政治和后来新中国的建立有关的历史 ,以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承传 ,中共党史也是无法全部含概的。为此 ,我们倡导建立“延安学”学科 ,本刊特将过去开设的“延安时期研究”等栏目和“延安精神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栏目中的有关内容整合为新的“延安学研究专栏”,为有志于延安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搭建平台 ,欢迎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9.
在宏观中国当代的诗潮涌动的历史考察中,“十七年”的新诗创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它是连接现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诗歌发展的过渡性桥梁。虽然因时代政治的变化,“十七年”诗歌创作的风尚在7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学传统和同宗政治文化的联系不可能对新时期诗歌毫无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十七年”诗潮中代表主流创作的“边塞诗旅”和“郭、贺诗风”,探讨政治文化与诗人角色的契合、革命观念与艺术观念的冲突磨合、理论精神话语与诗美艺术话语的整合等问题,重新认识“十七年”诗潮特征和探寻其与新时期诗潮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前实施中央计划经济的中国是否存在经济循环呢?本文用传统的季度波动分析法(CDM)证明,中国经济波动趋势的时间数列可分成三个独立部分:长波、短波和基本倾向。长波机制仍待考证,其波长不小于25—30年;短波的形成是计划经济这个“生物钟”留下的记忆循环,每5年一次。这种短波实质上是计划指标与潜在生产可能的差异波动,反振荡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使各项计划的周长异化。本文未涉及渗入市场因素后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