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大革命时期在中共党内不仅有严重的右倾思想,而且也存在着“左”倾思想。其突出表现为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混淆;其核心内容是以反对资产阶级为基本特征的阶级斗争思想。“左”倾思想起始于中共“四大”,强化于五卅运动,后经近一年的沉寂,全面回潮子1927年大革命的后期。在中共党内,瞿秋白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究其产生的思想原因,除了受共产国际决议、指示影响外,主要是中共对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阶级斗争等问题的理解有误或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稀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 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 业的连续胜利,我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 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 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胜利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有关论述,对于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在民主革命后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论调错误,是有益处的。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能否以及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在我们党内曾有过争论和斗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散漫”、“保守”,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见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而我们党内犯“左”倾路线错误的同志则相反,他们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就是实  相似文献   

4.
西兰会议与甘肃党内纠“左”的艰难曲折郭维仪西兰会议即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60年12月在兰州召开的书记处会议,一般通称西北局兰州会议,简称西兰会议.这是一次纠正甘肃党内"左"倾错误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回顾和研究这次会议,从甘肃党内纠"左"的艰难曲折中汲取...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粹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连续胜利戒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工人运动(城市斗争)落后于农民运动(农村斗争)的不平衡情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和领导中国革命,党内为此曾进行了三次大的争论。在争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发展农民运动、以农村包围城市、首先争取一省数省革命胜利从而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主张,但没有被当时受“左”倾思想支配的党中央所采纳。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终于认清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出了一条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平均主义,是激烈的农民运动固有的思想形式,中外历史概莫能外。对欧洲农民运动中的平均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均有大量论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农民运动中的平均主义的作用,要作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它的评价“捧”之上天或者“打”入地狱都是片面的。董楚平同志在《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一文,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文章认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任务就是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开明的新王朝”,当农民革命进入高潮以后,平均主义“比封建主义为害更甚”,“人民群众宁受比较正常、相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时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全局性的"左"倾严重错误占据了指导地位.追寻历史,中共的"左"倾错误开端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随后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中心,在全国泛滥开来.1959年错误地批判彭德怀和"反右倾"运动,深化了"左"倾错误,开始把"阶级斗争"延伸到了党内.错误地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国内主要矛盾,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奠定了错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从而也开始了我们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于当时党中央领导机关的错误指导,从1927年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前,七年多的时间里,党内发生了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错  相似文献   

10.
殷启翠 《北方论丛》2001,1(5):92-94
福建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产生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国民党营垒的破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中共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与“左”倾关门主义统治的中央分歧很大。“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政策和策略,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也是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策略方针,正是在深刻总结“左”倾关门主义危害与教训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也促使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使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证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李倩 《河北学刊》2007,27(4):250-252
人道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映,19世纪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对人道主义思想作了艺术的诠释,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对革命和暴力的审视与批判上,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话语体系,而对人道与革命之间非此即彼关系的僵化认识恰恰成为我们质疑、批判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反思人道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时,首先应该还原历史语境和文学语境,并在对人道和革命的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的同时,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合理性作出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思想对重庆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重庆革命青年的成长进程。在孙中山的指导下,重庆的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辛亥革命在重庆的实践表明,孙中山对重庆革命党人的影响深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16.
孙秀荣 《河北学刊》2002,22(1):106-108
章回小说《狮子吼》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未竟之作。本文对这一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而展示了陈天华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启蒙工作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谷鹏飞 《北方论丛》2007,(4):122-125
"重农学派"是兴起于18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该派直接继承法国启蒙运动"自然秩序"的哲学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大力发展农业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经济思想上的准备。重农学派经济哲学的现代意义则在于,其成功探索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哲学实现结合并作用于社会的可能性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 ;重建历史科学体系 ,把新的历史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 ;对革全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作了深入而有影响地研究 ;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的历史观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走向胜利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要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以及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再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汪澎 《学术探索》2012,(2):115-120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一再敦促孙中山国民党以最激进的方式贯彻土地法令。孙中山拒绝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坚持以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改良方案来解决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孙中山还认为共产国际的立即分配土地的指示在策略上有欠妥当,不符合中国实际,因而难以成功。同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赞同剥夺财产,不赞成用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