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整体风貌是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它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剖析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整体风貌是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它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中国现代小说篇幅浩繁,变化巨大,要想准确而又概括地描述它的发展过程,确是一项不算容易的课题。现代小说史的写法,大都是按历史顺序、时间顺序逐个地写作家作品,基本上是作家作品论,而没有一个东西把它们串联起来。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问题的学术讨论有了进展。流派是时代要求、文学风尚和作家美学追求的结晶,它不只表现在个别作家身上,而是表现在一群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重新评价叶圣陶文言小说提供了新的学术背景。叶圣陶发表在《礼拜六》等刊物上的小说 ,所呈现的思想艺术特色与“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流派特征是很相似的。因此它并不是所谓鸳蝴派“逆流”的对立面 ,而是这个流派中格调较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七月派:独特的美学世界李宗刚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诗歌和小说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文学流派。它秉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在对审美主体价值的确认中,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世界.本文拟就七月派在小说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东北作家群是一个伴着炮火烽烟而崛起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的作品都追求一种阳刚的、粗犷的美,也就是“力之美”。在东北作家群的一系列作品中,对敌人的深刻揭露,对人民的热情歌颂,显示了生活本身的凄苦、惨烈和悲壮,也体现了作家们崇高愤慨的情怀,这主客观的结合,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强力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它能独立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美学性格,诗有诗的美,小说有小说的美……。但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和诗、小说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只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才从一般文学中分离出来。它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即表现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却又和其他类型文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美学性格呢?在许多人印象中,儿童文学大凡都是“小猫叫,小狗跳”或“小妹妹,穿花鞋,摇摇摆摆上学来”之类的东西。人们会问,这样的东西也值得拿到美学上进行分析么?是的,在这儿,既难找到表现得含意深远的意境,也不易发现刻划得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既没有对社会问题作鞭辟入里的剖析,也不大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小猫叫,小狗跳”“小妹妹,穿花鞋”之类的作品确实占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0.
<正> 小说真实观,是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处理、把握艺术与现实关系时的有意甚至有时无意中所运用、遵循的美学原则.横向看,它是作家整个美学思想的一部分.直接表现与反映着作家对真善美的认识.纵向看,它是理解作家情感、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研究沈从文的小说真实观,希望对其美学思想有所窥见,对其作品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 ,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 ,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 ,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 ,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 ,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本文从文艺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角度 ,针对近年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现实 ,对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2.
“非虚构小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它“以小说的戏剧性技巧来叙述真人真事”。故又被称为“新新闻主义”。又因为它同传统小说的巨大差异而被人简称为“反小说”。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坛流派峰起、思潮迭变,但它依然保持方兴未艾的势头,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领域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本文拟就它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的比较,探究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及取得成功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学作品是由语码符号组成的,但并非是一个平面的图式,而是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最深层面的符码往往规范着学作品的意蕴和美学风格。徐訏小说最深层面的符码即为徐针立足于宗教化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特理解,它极大程度上抟塑了小说中追寻救赎的生命意蕴和史诗美学。本试图从这个途径来把握徐訏小说,力图还之以更深入、本真的徐訏。使人们重新认识徐訏小说的思想、美学价值,为重写学史做点扎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内向性”、“主观性”是现代派小说反叛传统的主要标志,那末“客观化”则是它的又一显著特征.现代派作家所强调的“客观化”,指的是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不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保持中立、客观、冷漠的态度.早在上世纪中期,福楼拜就主张小说家“不该暴露自己,不该在自己的作品里面露面,就象上帝不在自然中露面一样”.在他看来,小说家对于他的小说,就象“宇宙中的上帝,既无所不在,又无处可见.”小说应使人感觉到”一种暗藏的、无限的中性.”本世纪初,托·斯·艾略特从象征主义美学原则出发,倡导诗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众多的小说流派中,新写实小说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流派.自1987年以来,至今仍保持旺盛的势头,深受读者的青睐.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将文学推到了生活的最表层,由表现历史、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转向表现人的生存本相,特别是普通人的生存本相.为了深刻地表现这个创作主旨,新写实家们主要采用客观化的叙事手段、客观的叙述态度、“还原”的方式、客观化的叙述视角和平淡、自然、口语化的语言.客观化,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鸳鸯蝴蝶派与民初办报热潮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现代文学史上颇遭非议的一个流派,历来被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所忽视。过去编写的若干《现代文学史》,实际上都是革命文学史;对革命文学以外的不同的思想倾向、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和社团,缺少必要的论述和分析。对于鸳鸯蝴蝶派这样一个活动时间很长、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的流派的考查,已成为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不能回避的“话题”。本文拟从它与民初办报热潮关系的角度作出分析、以期揭示其独特的“个性”。众所周知,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必有其社会根源。而鸳鸯蝴蝶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其它文学现象所不同的,则是它与近代报刊…  相似文献   

17.
《囚鸟》被誉为库特·冯纳格特“七十年代的最佳作品” ,与他别的小说不同的是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圆形结构。这个圆形结构蕴藏在小说的叙述方式、情节线索和人物谱系之中 ,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了社会 (或者说西方社会 ) ,并通过这个象征 ,凸显了小说批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扬弃“积淀”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流派区别于其他“主体性美学”或“实践美学”派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从对主体及其个体主体性的肯定至“积淀”的扬弃,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潜在———酝生———形成———发展———高潮———完善———影响———余波。这一艰难的历程有着难以尽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对这一个“过程”的描述与评述,将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揭示中国现代美学新潮的历史轨迹;开拓当代中国美学同一流派内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认识高尔泰及其同仁扬弃“积淀”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翻开法国现代文学史,纵观其小说的发展,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里,有一个影响巨大的流派,流星般地出现、又流星般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它的光轮,以及它所掀起的喧哗。它,就是“新小说”。若要弄清“新小说”的历史背景,就得从二十世纪初说起。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偏重于“死亡”的情节布置。它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而是作品意蕴寄托的手段。紧紧围绕着死亡的预感和既成事实编制叙事线索,淡化人物的具体死因而突出与之相关联的意义探询,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情节大都承载了对某种人生境遇的社会剖析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